首页

搜索繁体

第六章 走后门 3

    2000年,中华大地的经济迅猛发展。

新老世纪的交汇阶段,各地中心城市,仿佛一夜之间,拔地而起了许多高楼大厦。

广东、深圳,成为了农村子弟外出打工的首选之地。

每年的八月中下旬,大批的川榆妇女也同样成群结队地赶赴新疆的棉田。

采摘棉花的收入,成为西南地区一部分农村家庭的重要经济支撑。

招商引资的话题,开始在蒲县的政府报告中被频繁提及。

也就是年底,内陆18线城镇开外的蒲县,义乌小商品开发市场落户动工。

“效益”“创收”“副业”

成为了油桐村民彼此吹牛时,彰显格调的热词。

用一句新闻联播的台词总结,那就是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广袤的农村土地,致富的热情在伟大的农民朋友心中,熊熊燃烧!”

同样,李子明也十分清楚。

这一年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

不断上涨的物价,抬升了生活的成本;倍增的房价,必将成了无数农村孩子进军城市的拦路虎。

2000年的桐油村,仍然有人为了争抢灌溉用水而争吵不休,仍然有人计较着别人家坡地的桑枝是否越过了自家的地界……

2010年,这种事情就已经很少发生,邻里之间仿佛变得和睦友善。

因为大量的农村人家陆续搬进了城里,农村土地荒置。

曾经光顾着在地里剖食的老农,却并没有剖出任何金疙瘩。

土地的粮食作物带来的年收益,甚至不及普通工人半月的工资。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子弟,李子明小时候也干过不少农活。

受限于榆都的丘陵山地,农户家中的田地相对较为分散,且大部分水田地势尴尬,沟坎较深较高。

不管是种植还是收割都难以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

在李子明的印象当中,油桐村最早购买半自动脱穗机也是在2008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