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502章 滚滚红尘

      大家十分开心蹭到小白龙呢!不然光爬山是很累的。

  正如他所说,把注意力放在别的地方,身心的疲累就减少了。

  龙腾心疼地看看他,不知道他这么又爬又讲累不累?把包里的水打开,递给他。

  何欢喝了一口,继续:“鸡足山中,迦叶持衣待弥勒;心灯会上,宗门泰斗仰虚云。

  虚云19岁出家,游历天下,探访圣地,国内外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除了坐船,全靠徒步,行程数万里。

  一生经历清朝、民国、新中国,鸦片战争、义和团、抗日战争等等,可以说一生都在乱世。

  在这样的乱世中,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一身兼承禅门五宗,信徒数百万,苦行百年,一百二十岁圆寂。被誉为禅宗泰斗。

  重兴六大祖庭,之一便是鸡足山。这就是虚云募资修建的鸡足山第一大寺,祝圣寺。”

  比起下面经过的寺院,祝圣寺确实香火鼎盛。一来寺院名气大。二来这是私家车终点,观光车起点,大部分人徒步起点。

  旁边就是香会街,卖香吃喝住宿都有。

  世俗的热闹,圣地的香火,汇集于此。里面人头攒动。佛门与红尘在此交汇。还好是初四,如果是初一恐怕更热闹。

  这样的地方,两人不敢再把仙女放下去了,走过放生池八角亭,何欢对身后几个游客和香客说:“你们先去。”

  就拐到旁边人少的一个长廊坐下。

  几人看了看,蹭了一路导游,还想继续蹭,但看得出小白龙是这位姑娘请的导游。

  这姑娘包括她的猫一看都是大户人家,走了这么久,肯定要休息一会儿。他们也不能老蹭啊!

  只好先进去了。

  何欢也想跟龙姑娘单独待着,不然牵牵手都不方便。只是他一向不会赶游客。导游对游客,即便是偶遇同行一段,那也是缘。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结众生缘。

  很多景点,都会有游客蹭导游,有的导游高兴,有的导游则会生气。

  对于何欢来说,有人来听自己讲就很开心,只要自己的游客无所谓就行了。

  “这里亭台楼阁的,建得跟花园一样。”龙腾说。

  “可不是吗?但这个寺庙还真是虚云自己去国外募集资金建起来的。是鸡足山第一大寺。

  拜佛拜佛嘛,很多人都是在大雄宝殿拜一拜就走了。但其实很多寺院建筑都很有特色。

  寺院之所以变成景点,并不只是因为宗教功能,像这些文物保护单位那都是很有历史文化的。”

  这会儿里面挤挤挨挨,两人也不赶紧,干脆顺着亭台楼阁绕到后面藏经楼,观赏名人字画和碑刻。

  果然前面熙熙攘攘,后面人迹罕至。很清静。

  “祝圣寺是鸡足山第一大寺。但是在虚云之前,徐霞客来的时候,只是一笔带过。明代叫迎祥寺,也叫钵盂庵。

  虚云十七岁结婚,十九岁出家,把个老来得子一脉单传的老父亲气得到处找他。他却躲在山洞里打坐。这一坐就是许多年。

  等他从山洞里出来,世事变幻,也没有坐出个所以然。迷茫时得到一位大师指点,开始游历天下。

  少年出家,除了对佛法的喜欢,当然也有不谙世事。出来后已过而立,深深觉得愧对父母。

  为报答父母恩情,虚云三步一叩首,历时一年,从普陀山拜到五台山。后来又遍访名山大川佛门圣地,拜峨眉,入LS。

  接着从LS翻越喜马拉雅山,去印度学习佛法。在印度佛教典籍中又发现迦叶尊者入定鸡足山的记载。

  回国后,第一站就来到云州,朝鸡足山,礼迦叶尊者。鸡足山明朝全胜时三十六寺七十二庵,虚云到时,只有十来座子孙庙,不许外来僧人挂单。”

  “什么是子孙庙?”

  “所谓子孙庙就是僧人不守戒律,寺院做得跟家族生意一样,代代相承,做点法事,收些供养。这就叫子孙庙。

  本来僧人游历天下,寺庙都是免费接待的,叫挂单。但那时候鸡足山都是子孙庙,说是出家人,其实是家族私产了嘛。

  现在也有很多这种情况。特别是景区景点的寺庙,都招亲戚来当和尚,都不愿外来僧人挂单,怕分他们的钱。

  现在僧人也不喜欢挂单,发不了生活费了,活不下去了才被逐出去挂单。类似于辞退。那也是很凄凉的。”

  龙腾点点头。

  “但是虚云还是登上山顶,在华首门虔诚地礼拜,忽然从石门中传来三声钟响,在空谷中久久回荡。虚云向迦叶尊者发下誓愿,日后机缘成熟,定当重振鸡足山。”

  两人慢慢一边走一边说。

  “虚云又继续游历。十三年后,虚云再次拜峨眉,礼鸡足,此时已经62岁。鸡足山还是子孙庙。

  当时虚云来两次,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住的地方都没有,在树下打坐。虽然想振兴迦叶道场,但始终机缘未到。

  虚云又到春城闭关过年,出关后在春城各大寺庙讲经说法,春城著名的筇竹寺、华亭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声名日广,大理提督迎请他到崇圣寺讲经,皈依数千,提督请他主持崇圣寺。

  虚云婉拒,表示想到鸡足山重振迦叶道场。众人称善,在提督护送下,到了鸡足山,又在当地知县陪同下,找到一座破败寺庙安身。

  这就是钵盂庵。提督和知县护送,那子孙庙也不能说鸡足山是他们的,不许他留下来了。第三次,总算机缘到了。

  虚云每天砍竹子搬石头修建寺院,凡有四众弟子来山,皆以十方丛林的规矩接待。

  又讲经说法,感化子孙庙的假和尚,子孙庙的和尚才知道:哦!原来当和尚还要穿僧衣还要守戒律!

  慢慢的鸡足山寺院有了规矩,虚云也备受敬仰。规矩有了,但讲规矩总得有个地方。寺庙还是那么荒芜破败,光靠僧人也建不起来,靠信众,云州实在太穷了。

  于是,虚云下南洋,讲经募资。此时云州僧众来电,说政府要征提寺产,请他赶快回山。其他地方僧侣也催他回国协商。

  虚云一生徒步,此时坐渡轮紧急抵达上海,会同一众僧侣上京请愿。在京城受到肃亲王接待,一堆过去结识的王公大臣都来帮忙,研究怎么给皇帝写奏章。

  在这些权贵护法的帮助下,光绪皇帝下旨,地方不得勒捐寺产,此段风波告一段落。

  虚云又趁机请赐《龙藏》,也就是皇家出版的佛教典籍,说到处都有了,云州还没有呢。

  光绪皇帝准许,又赐紫衣、玉印,赐封钵盂庵为护国祝圣禅寺,封号虚云为佛慈弘法大师。

  有了这个大外挂,谁还敢动祝圣寺?当时虚云名满天下。他就安安心心拉着皇帝赐的经书,又下南洋,继续到马来西亚、缅甸、泰国一带讲经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