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四十三章 签订协议

    寒风凛冽,小风嗖嗖,剔骨割肉,干啦啦冷。

这样的天气,修路的人都早已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去了。

零星的雪花飞舞,大路上,驶来三辆有车厢的马车。

马车看起来不起眼,但不用问,车主人非富即贵,而且是大富大贵。

稍有经验的人一看便知,三辆车,拉车的马都是战马,而且还都是一等一的战马。

中间的马车,车厢里坐着两个男子,他们是清国的大学士范文程和睿亲王多尔衮。

皇太极是个明智的人,在失去与大明抗衡的勇气后,他便开始着手背井离乡的准备工作。

抛下诺大的基业,去北海之外的苦寒之地重新打天下,可想而知,对其他人而言谈何容易。

皇太极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是说服族人同意,但这种事,往往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范文程给皇太极出了个主意,让大清的文臣武将,分批都去大明走走,让他们自己认识到,按崇祯划下的道走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这方面,明廷自是乐见,双方也有默契,明廷给予方便。

果不其然,这招的效果出奇的好,都不需要深入的讲解说明,去看过的人都清楚,如今的大明已远非他们的力量可以抗衡。

有些重要的人物进入大明,范文程需要亲自陪同,多尔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来大明,范文程当然得陪同。

突然,大地震颤,蹄声如雷,万马奔腾。

多尔衮撩开车帘,向外看去,就见一队约莫三千人马的骑兵在大地上风驰电掣,狂飙突进。

直到这队骑兵不见踪影,多尔衮才放下车帘,他的脸色很不好看。多尔衮清楚这队骑兵怎么回事,也正因为知道,他的脸色才如此不好。

这队骑兵是京城禁卫军。

对于军队,崇祯求质不求量,他下旨,大幅削减军队规模,把军队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

甲种军有四支,一支是京城禁卫,总规模为十五万;一支归在孙传庭麾下,驻军山西;一支由卢象升统领,驻军江南;一支由洪承畴统领,驻军山海关。

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三军,规模各五万人马。

乙种军为边军,总规模为十万;丙种军为地方军,总规模为十万。

在大明朝,现在想要当兵可不容易,因为当兵比科举更容易出人头地。只要进入甲种军,就有极大可能成为官家人。就是成不了官家人,甲种军的资历也极其重要,有种种优渥待遇,对后代尤其重要。

要是能成为禁卫军,不说自己,家人就可以搬到京城,崇祯给房子给地,生活不仅无忧,简直是进入极乐世界。

进入禁卫军自然极难,没有一手绝的,根本进入不了。

禁卫军的兵员已经是优中选优,然而就是如此,禁卫军的训练依旧极其严格,他们评估过,不算火器,禁卫军的战力已经不次于最精锐的满清铁骑。

而且,还有更可怕的,禁卫军学文化。

别人不明白,但多尔衮明白,一支没文化的军队和一支有文化的军队,差别有多大。

其他方面只要不是差距太大,有没有文化足以决定胜负生死,战争规模越大就越是如此,而这还不是令多尔衮最绝望的。

多尔衮不是从山海关入境,他是从山西入境。

女真全民皆兵,但比之现在的山西,则远远不如,或者可以说两者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

不是一个层面指的是组织性。

山西土地归于皇家,百姓租种皇田,皇税十取四。此外,百姓就没有其他任何赋税负担,也不再负担任何徭役。官府要老百姓干什么活,全部是雇佣。

实际上,皇税是十取一,崇祯又把其中三成返还给山西百姓。

即便如此,但由于去掉了地主这个食利阶层,皇税实际上十取一,朝廷从山西抽取的税负也比以前年景最好的时候都多,而且是多得多。

更由于地主对土地增不增产毫不关心,而今大修水库沟渠,朝廷的税入会越来越多,同样老百姓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这三成皇税返还山西百姓,使得皇权更踏踏实实的下县,进乡,到村,入户。

皇权更踏踏实实的下县,进乡,到村,入户,使得现在即便天寒地冻,整个山西也是热气腾腾。

没有人猫冬,不论男女,青壮都出来战天斗地,挖灌溉沟渠,修建水利设施。

在有河水的地方,河水被陶干,然后取河底泥土用作肥地的肥料。

多尔衮看的不是修建水利设施怎样增产,而是动员力和组织力。汉人王朝只要具备这两个能力,异族最好是走远点。现在,大明这两方面的能力空前强大,从没有过的强大。

此外,尤有甚者,崇祯在每个村子都组建民兵队。

村里管事的都是民兵,民兵闲时进行军事训练,民兵组织也即是基层组织。

朝廷将来征兵,都从民兵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