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八章 弃守关外

    谈了一会儿西北之事,高云叹息,有本事的人就是不一样,孙传庭是那种不论在哪里,不管什么条件,都能打出一片天的绝世人物。

沉吟一下,高云道:“孙卿家,朕决定弃守关外,卿家以为如何?”

孙传庭大吃一惊,继而心潮澎湃。

果能如此,大明眼前之危必可平安度过,而其后,他现在就可以断言,崇祯必定会出手遏制宗藩、官商一体,如此大明必可中兴。

当日,辽东督师袁崇焕与蓟辽总督王在晋相争,袁崇焕主张守关外,王在晋主张守山海关,最后的结果是朝廷和稀泥,袁崇焕守关外,王在晋守山海关。

朝廷这么做,实际上是认可了袁崇焕。

如果当日朝廷采纳王在晋的战略,弃守关外,尽力避免两线作战,不说危机全解,但形势至少不会像现在这么恶劣。

如果是当时不采纳王在晋的策略尚情有可原,但在女真收服蒙古之后,就没有一丝一毫的情由。

只此一点,袁崇焕就当诛。

袁崇焕不会不明白其间的轻重,说好听的,袁崇焕是好大喜功,想立惊天之功,而说不好听的,就是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都是为了利益。

从兵部到军方,从朝廷到地方,从地方到前线,喝辽饷血的人不知有多少。

辽东犹如永不愈合的伤口,一直哗哗地流血,而且伤口越来越大,血流的越来越多。

匪患闹这么大,国事糜烂至此,辽饷是直接诱因。更有甚者,戍守关外使边军藩镇化,袁崇焕就是最大的一个。

袁崇焕统领的辽军不是朝廷的军队,而是袁崇焕私人的军队。当日,真奴围京城,崇祯拿下袁崇焕,辽军无命而走。可以说,这是袁崇焕被处以极刑最主要的原因。

弃守关外,可以立刻扭转局势,为朝廷迎来喘息之机。

孙传庭再度起身离席,伏地跪倒,激动地道:“陛下,果能如此,陛下必为中兴之主,千古圣君!”

高云起身离席,上前一步,伸出双手把孙传庭扶起。

两人重新落座,孙传庭道:“陛下,臣不才,愿暂去辽东督办此事。”

高云暗自点头,孙传庭不愧是千古忠臣,勇于任事,督办弃守关外,得罪人必然得罪的海了去了。

当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官场上尤其如此。

督办弃守关外之人,如果勇于任事,必首当其冲,成为无数人不共戴天的仇敌。

提到弃守关外,高云又不由自主,心中升起一股怒火。辽饷尾大不掉,肇始者是孙承宗,集大成者是袁崇焕。

当初,孙承宗罢职,高第接替孙承宗为辽东督师。高第一到任,就发现孙承宗吃空饷,明明是五六万人,却虚报十几万人。高第要上奏说孙承宗冒领军饷,孙承宗对高第说那你就上奏吧,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当日,袁崇焕与王在晋相争,朝廷之所以和稀泥,喝辽饷血的这股力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袁崇焕之所以在辽东军中一言九鼎,军中只知有袁督师而不知有朝廷,也是为此。

不能确定袁崇焕是有意还是无意,但实际上,袁崇焕都走上了藩镇割据之路。

其他文臣武将,一有失利便即查办,轻者丢官,重则下狱,而祖大寿,不仅屡屡丢城失地,还玩假投降,却一直无事。

以崇祯的脾性,绝无可能容忍祖大寿,但崇祯却一直忍着,忍到地老天荒。

为什么?既是因为保祖大寿的人太多了,也是因为袁崇焕,袁崇焕让朝廷对边军的控制力大幅削弱。

防止军队藩镇化,只此一条,就足以令朝廷做出弃守关外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