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53章 兴土木

    姜云眨眨眼,看向苏先生,“以工代赈的那个范公啊,不是先生您跟我说的故事吗?”

    苏先生:???

    “难道是我记错了?”姜云挠挠头,看向姜杨,“那是四叔跟我说的?”

    姜杨不确定道:“……啊?是,我吗?”

    “不是吗?”姜云一脸苦恼,“那我是从哪听来的故事呢?”

    “先别管是哪听来的了,先说说他是怎么‘以工代赈’的。”韩正着急道。

    以工代赈的救济方式并不稀奇,通常是由官府发布兴修水利之类的工程。

    只是玉清县县衙如今一穷二白,上头又不批钱给他,根本没钱以工代赈。

    这些昨日他都与姜云哭诉过,可见姜云所提的应当没那么简单,因此急切催促姜云细说。

    于是姜云清了清嗓子,便开始讲起了故事……

    听到范公灾年期间,大肆举行赛事,日日在外宴饮,韩正眉头紧皱。

    可等听到城中贸易因此繁盛一时,贸易、饮食、工技、服力者人数剧增,范公又说服寺庙和城中富户,趁着工价低廉,大兴土木……

    韩正和苏先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叹服。

    “灾荒之年,朝廷以粮赈灾,是为下策;

    若能兴修水利,以工代赈,则为中策;

    范公能以激励商贸来解灾荒困境,实乃上策。”

    惊叹之余,韩正忍不住叹息,“此举虽为良策,却不适合玉清县。”

    姜云不理解,但常来往码头的姜杨却已经明白过来,“玉清县虽靠近闽州码头,却因虎患、匪患横行,商贸一事并不繁荣,再怎么激励商贸,短时间内也难以养活那么多难民。”

    韩正没想到姜杨有如此见识,有些意外地看了他一眼,颔首道:“况且,激励商贸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苏先生见姜云垂头不言,不忍她受挫,开口道:“虽不适合玉清县,但确实是个好法子,激励商贸一事不可为,或许可以尝试劝说富户大兴土木。”

    韩正颔首,“倒是可以一试。”

    ……

    离开苏先生院子,姜云一路上一言未发。

    一直到干货加工坊门外,姜杨忍不住开口安抚道:“云娘,你也别难过,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只是对玉清县的情况了解不多而已,等回头你随我多跑几趟码头,多见些人,自然就清楚了……”

    话音未落,姜云眼睛锃亮地看着姜杨,“真的?!四叔,这可是你自己说的哦!可不许反悔。”

    姜杨:……

    “合着你是在诈我??”

    “当然不是,我是在想事情。”姜云说着一脸兴奋地拉着姜杨,径直去了张良的院子。

    二人往廊下阴凉处席地而坐,姜云眼巴巴地望着姜杨道:“四叔,我们家现在存银得有二百两了吧?”

    “应该是有的。”

    虽然钱都是娘收着,但所有账都是他们算的,家里的余钱是瞒不过他们的。

    姜杨忍不住扭头看向姜云,“你不会是想拿去救济难民吧?你想都不要想,阿妈是不会同意的!”

    “我当然知道。”她虽然想帮难民们,但却从未想过要举家救济。

    家里那些钱可是全家人辛辛苦苦赚来的,是一家人安身立命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