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76章 第 76 章

    周温得知赖瑾要发兵攻打曹县的消息,匆匆赶到赖瑾跟前,将盘踞于曹县的曹氏来历、传承详详细细告诉他。

    曹氏在天下豪族中,实力不算雄厚,但其祖上是赫赫有名的大齐丞相曹何,是非常有名望的望族,提起淮郡,人们想到的便是淮郡曹氏。

    大齐丞相曹何,历经三朝,辅佐两位帝王,一介文臣被封为文忠公,青史留名。他的后代分成好几支,分散在曹县各乡,以居住在曹乡的那一支为本家,其余各支紧紧围绕在本家周围,形成非常庞大的家族势力。

    如今的曹氏有子弟在淮郡当主簿、粮曹的,也有在其他郡县为官的。自大齐朝国祚崩了后,曹县族长世世代代当县令,县尉、县监等其他官职也都由曹氏子弟牢牢占据。

    这等实力,加上祖上蒙荫,又地处偏远,争帝位的都奔着京城去,等打到淮郡的时候,那都是天下大势已定,他家只需要俯首称臣即可。新帝念及他家的名望,也都礼待相待,以博好名声。

    周温想说,可以不打曹氏,直接招揽。可他深知,将军想要地、钱、粮,如果不打,很难养活大军。可作为幕僚,有些事情总得叫将军知道,心里有个数。他特意提了句:“曹氏的先祖,文忠公曹何,那是青史留名之人。”

    大将军要是把淮郡曹氏打了,也得青史留名,大家都会说,文忠公曹何的后代传承二百多年后,亡于大盛朝成国公府的赖瑾之手。文忠公曹何留的是青史美名,大将军留个青史骂名。这也是为什么无论谁家做皇帝,都留着他们家的原因。

    赖瑾“哦”了声,说:“青史留名啊。”留就留呗,怕什么。皇帝家的祖上更显赫,开国皇帝呢,到后代手里照样亡国,凭啥名门望族要跟皇帝区别对待。

    干他!

    赖瑾催周温赶紧去帮着余修清点战功,叮嘱道:“打仗不容易,都是挣的卖命钱,可别点错了。”

    周温听赖瑾这样子说,就知道这事不能再提,抱拳领命而去。他只是参军,出谋划策说明利害关系即可,至于如何决断,轮不到他来说道。他要是再说下去,惹怒到将军,把他从参军贬回到功曹,多不划算。

    ……

    赖瑾占下山阴县的消息,当天晚上便到了曹县。

    曹氏族长兼曹县县令曹雄听到消息后,召集族老及族中有作为的年轻子弟商议此事。

    如今博英郡侯的次子就在郡城,曹氏都知道博英郡侯要打赖瑾,他们原以为这场仗要在陈郡打,火烧不到他们身上来,已经打算出点兵分点好处。哪想到,赖瑾竟然先打过来了。如今这场仗的形势立即有了不同,赖瑾跟博英郡侯有了抗衡之势,胜负之战就定在了淮郡郡城,就看谁先占下淮郡。

    曹雄算了下双方的时间,赖瑾已经到了山阴县,过了曹县、文县,就是郡城,顺利的话,三五天就能攻打郡城了。

    博英郡侯现在估计还在临江郡,与淮郡之间隔着一个魏郡,如果急行军,最快十天左右才能到。

    淮郡富庶,郡城坚固,据城以守,只要守上十天半月的,博英郡侯到了,占据郡城地利,就能挡住赖瑾,甚至趁着赖瑾无坚城可守,反攻过去。

    这场战局的关键就在于赖瑾能不能在极短的时间里拿下郡城。

    哪怕现在赖瑾去攻郡城,时间都很紧。他既然着急攻郡城,必定不会攻打曹氏,应该只是过兵。

    赖瑾的兵有十几万之众,曹县的县兵、家兵加上族中青壮,最多只能凑出五千人。双方实力相差过于悬殊,曹县如果去抵挡赖瑾,纯属以卵击石,自寻灭亡。

    大家都觉得,赖瑾是出了名的浑、爱金子,给他送些金子归顺他就是了。出兵帮博英郡侯的事打赖瑾分一杯羹的事就此作罢,将来赖瑾跟博英郡侯打成什么样子,跟他们没有多大关系。

    曹雄瞧着赖瑾剿匪的势头,打匪寨都是一天攻完,猜测他多半分明天就会赶到曹县。以赖瑾的性子,很可能到了曹县,二话不说直接进攻,如果等到大军抵达再谈顺归,说不定就晚了。

    曹雄连夜开库房,取了两千两金子,十几车铜钱、布帛,赶奔地入曹县的官道,去等赖瑾。

    斥侯早在大军攻进山阴县城后,吃过午饭便赶往曹县。在曹县收到消息时,他们已经盯上了县令曹雄,将他的动向汇报到赖瑾那里。

    赖瑾刚起床就已经知道曹雄拉着钱财在路上等他了,心说:“这可真是送上门来的肥羊。”当即安排人去把新上任的前军营的营将沐翔叫来。

    之前剿匪时,沐翔累积的战功不多,但他和千总赖忠一路上轮流带兵守护在赖瑾的身边,让他安安稳稳的没受到丝毫损伤,这就是大功劳。前军都尉沐罴带人去了草原,打仗总得有开路的前军,赖瑾便把千总沐翔调到前军,升成了率军万人的营将。

    沐翔收到赖瑾命令,带着一万前军开路,见到有一百多人拉着十几辆马车等候在路中间,心道:“就是你们!”他抬手一挥,身后的兵卒子一拥而上,当场把人捆了,堵了嘴,押着继续前行。

    曹雄被堵着嘴,仍旧呜呜叫唤:“我要见赖将军。”喊的含糊不听,但仍能听出喊的是什么。

    押人的兵卒子压根儿没搭理他,只斜斜的白了他一眼:让你见了,我们去哪里拿战功,况且,是将军下令捆你。

    可军中的事,自己知道就成,往外说容易泄漏军中机密招来杀头祸事。大家最多就是在营帐中小声议论几句,去到外面都闭紧嘴,干活挣军劳都不够忙吗,废什么话。

    镇边大军进入曹县,沿着官道走了十里地,便到了文治乡坞堡。

    文治乡只有曹氏分支这一个大家族,其余的全部都是佃户、奴仆,根本没有购买力,连个集市都没有。大军走着走着,忽然见到离官道约有半里地处有一座墙高三丈的坞堡,一条两条马车宽修得比官道还要平整的路,直通坞堡。

    在路口处,正有一伙锦衣华服的人立在那里,翘首以望。

    文治乡的这支曹氏族人,为了表示归顺诚意,特意到路口相迎。

    沐翔看着他们都有些无语了,二话不说,按照将军的的吩咐,当场把人按住,捆了,带着前军直奔前方不远处的文治乡坞堡。

    曹氏一族压根儿没有想到赖瑾会在他们摆出十足归降诚意的情况下,还派兵来攻打,根本没有做什么防范,哪怕为防万一把家兵都拉到了墙头,也没太当真。

    直到大军过来,才突然慌神,赶紧下令关闭坞堡大门。

    几万大军连点粮都没带,只扛了攻城的梯子、防落石的巨盾就过来了,轻装简行,全速奔行的起来的速度自然很快。

    在坞堡的人还在仓促应战时,他们已经搭着梯子往上攻了。

    一边犹如猛虎出闸,一边仓促应战,又兵相相差悬殊,镇边大军没费什么劲便攻下了坞堡,将反抗的就地格杀,没反抗的都通通俘虏了带走,再留下一位千总带着人拆坞堡、搬运里面的钱财粮食物资。

    大军打仗,总得有补给,他们为了提高行军速度,出山阴县时什么都没带,路上的吃食只能从坞堡中得。

    赖瑾见攻下坞堡,特意让赖福去了趟,问没有把文治乡的曹氏族人都杀了吧。

    毕竟能拉着钱来主动归降,哪怕是墙头草叫人挺看不上,但态度好,这仗打起来又轻松,没什么伤亡,跟白送似的,他也不好继续要人性命。留下他们性命,往后押去边郡修路挖田,干几年过后,要是表现好,再放归为平民就是。

    边郡那地方,说是不产粮,其实不尽然。草原不必提,那是重点项目,另外还有一直连到南边的沼泽地,那可是相当肥的。沼泽地可以开成田,养鸭、养鹅、养鱼,种荷花、芦蒿,弄成鱼米之乡。

    开田的时候,挖出来的都是腐殖土肥力很好的,运到水田旁边地势较高的地方堆成土地,多多少少能种出些粮食。有水田,有腐殖土填埋出的旱地,就能耕作养殖养活人口,这样就有了人烟。

    哪怕开荒很苦,工程很大,但开出来的田地世世代代都能种,只要控制好慢慢投入,不要操之过急导致过度负荷,都是可行的。战俘也是人,总不能都杀了,安排过去开荒完再把他们就近安置,正好合适。

    ……

    曹县是个大县,但一县之地,全长只有一百多里,一天就走完了。从进入曹到,到抵达县城,只经过三个乡,五十里地。他们分出两万兵去打另外两个坞堡,另外五万人则直奔县城。

    打完县城,那两万人差不多也打下坞堡,到时候再赶上大部分会合就成了。

    曹雄的长子曹县县尉带着人站在城楼上,大喊:“赖瑾,你无耻!”他的父亲带足诚意去投降,竟然叫赖瑾给抓了!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

    赖瑾不跟他废话,直接下令攻城。

    大军终于遇到正经的能出战功的攻城战了,看到城楼上的人就如同看到十亩地,呼呼地往上冲。

    抢先攻上城墙、攻开城门,都是甲等战功。有甲等战功傍身,晋升的时候,能优先提拔。

    曹县县城两千人,遇到的是四万大军进攻,二十倍于他们的兵力。一边是没经过战事的县兵、家兵,一边是北卫营、山匪出身的带着新招来的民兵、青壮,这仗的结局从开始便已经定了。

    从傍晚打到入夜,镇边大军便把县城攻了下来。

    他们进城之后,没有歇,连夜攻入城中各豪族的高门大宅中。

    曹县里能派出来的战斗的,都派去守城了,这会儿要么被俘,要么已经战死。各家各户俱都没了什么防守力,当天晚上便把曹县县城全部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