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十七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九五:讼,元吉。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整个卦都在说打不赢怎么办,要么就是不要纠缠、别打了、算了。先说卦辞。“有孚窒,惕,中吉,终凶”,首先是吓唬人,因为诚信受阻,气不顺,警告你要警惕,有凶啊。所以“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也就是说有大人物出现的话才会有利,不利于克服困难呀。再看爻辞,一开始就说不要纠缠,然后再说打不赢就回来,反正家里还有三百户,也穷不死,没啥,多大气!要么就说啃老本,虽然不好但还是终吉;或者干脆说不打了,回来安安省省等吉祥到来吧。但是这样忍辱负重,吉从何来呢?光说打不赢就说了两次,不是安慰吃老本就是回家息事宁人,最后说可能会得到赏赐,但又说赏赐了又会被收回。也不想想谁赏你啊?一个窝囊废,领导见了都躲着你,还会赏你,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怪不得说赏给你了还会再要回,连周文王恐怕也不想信会天上掉馅饼吧?哎,我真搞不明白,我们的老祖宗周文王怎么会这样教人对待讼事?我想,要么是周文王没有参照对象,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就要人委曲求全,还说忍了好、忍了好。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让人忍为先,要追根求源,大概要追溯到周文王这里了。

    高文化喝了口水继续说到,讲到这里我就想起最近新闻上说某地有一个大家族,五世同堂,上百口人一直没有分家,一时传为美谈。有记者问其中的秘诀,那当家主事的老者就说了一个字:“忍”,大家都忍一忍就过去了。你看看,多形象生动的例子。其实我想周文王当时恐怕就是差一个法律依据,如果有了法律依据,按法办事不是什么都可以解决了吗?但正是因为没有依据,为了安定生产,只好让人们一忍再忍。哄着骗着让人们去忍,呜呼!真可悲。当然有了这样一个对待讼事的态度,后代怎么可能会产生法治思想和独立意识?所以我认为中国传统远离法治,就源于一个讼卦。是讼卦奠定了忍的基础。儒家文化又大肆渲染,要人们忠厚待人,让人们羞于面对、不敢面对,碰到讼事就绕着走,一步步离法治越来越远。

    孔子偷看看周公,周公不动声色,孔子心想,这老祖宗真沉得住气,本来听这小高说到天水讼卦了,和周公老祖宗不谋而合了,没想到这小子另辟蹊径,“哧溜”一声跑别的地方去了,还把老祖宗的爹周文王捎带埋怨了一通,真有这小子能的。

    只听老耿说道,你说的也对、也不对。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是年青人,接受西方知识应该比我快也比我多,中国是农耕文明,西方是海洋文明。农耕文明的特点就是安定、保守。周文王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提出面对讼事的主张应该是情有可原、无可厚非的,提倡忍让和包容,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要让周文王在当时就产生像西方那样外向型的思维方式,你也太难为老祖宗了。老耿也幽了一默,引得大家都笑了。周公和孔子几乎是苦笑了,两人互换了一个眼神,不知其所以然。

    老耿继续说道,制约机制必须克服独大,你知道行酒令中的老虎、杠子、鸡和虫吧?老虎吃鸡、鸡叨虫、虫拱杠、杠再打老虎,四个循环起来,谁也有怕的地方,但是谁也有杀手锏,这就叫阴阳之道,相互制约,共同完成行酒令。如果不循环,那就坏了。比如:没有杠打老虎,那么都要说老虎,因为老虎没有克星呀,这个游戏就不好玩了。所以游戏都明白的道理,也就无须多解释了。

    高文化听到这里心里一亮,忙问道,如果把老虎、鸡、虫、杠做为一个整体,要把它们分个阴阳,该如何划分?

    看来这高文化是跟阴阳较上劲了,逢事必提阴阳,五行尚没有个头绪,这里又截住话头,要把老虎、杠子、虫和鸡分出个阴阳。老耿究竟作何回答,请看下回。(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