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十二章 卢植归雒

      难怪顾丰说蔡府上的藏书可以比肩皇家密藏呢。蔡府后院,相邻的两个院子里,分别有一座四层高的阁楼专门用来藏书,而且不像缑山书院那样,每层摆书的架子之间仅有一人肩宽。在李继粗略的估计下,蔡府阁楼的藏书比缑山书院的书房多了十倍也不止。

  对此李继还是感到很高兴的,他可不能闲下来,否则一种莫的名紧张感会使李继有些发狂。来雒阳之前还没这种感觉,李继后来思来想去,把它命名为:深知历史进程的强烈压迫感。毕竟自己知道,一旦乱世开始,在蔡府上见到的那些看好自己所谓的“大人物”,有一个算一个,都成了弟弟,自身都难保,更不会有功夫理会自己。

  蔡邕其实很忙,每天上完朝后便会去东观修书,有时还会去太学教学,剩下的时间都在家里会见各种经学大能或者朝廷要员,只有偶尔才会抽出空来给李继答疑解惑。蔡邕在雒阳很有名气,而且人缘非常好,李继隔三差五就会听下人们说当朝大官谁谁谁又来找蔡邕一聚。

  在蔡府已经住了将近一个月,直到昨天,才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今年的雪量不大,落在地上薄薄的一层,也很晚。这个时代的冬天没有大雪的话,足以让来年粮食产量减上半成,虽然李继在九江这些年来也没见过多大的雪,但有一年的春雪却把山上耕地里过冬的作物全都给冻死了,害的自己一家人都差点饿死。

  小丫头欢快的玩雪声音从楼下飘了上来,李继的心情不由得好了许多。自从那日在蔡邕府住下,隔天顾丰就派马忠把小丫头带了过来,蔡邕直接让他们住在了其中一个藏书阁楼所在的院子。小丫头临临走的时候,把李继的铁锅和炉子还有刚买了不久的新衣通通搬上了马车,一起拉了过来。马忠也在蔡府上住了下来,据他自己所说,是卢植让他照顾自己的,可李继却总是觉得马忠是想来蹭自己做的饭。

  蔡邕有一次来到小院,看到李继做饭并尝过后,立马劈头盖脸的训斥了李继一番,并下令家里的伙房也配上李继“创造”的铁锅,研究炒菜方法。不得不说,中国人对吃和如何吃这一方面确实有着与众不同的天赋。蔡府上的厨子无师自通,只是一起来观摩了一番李继炒菜,没几天就也做的有模有样的,连小丫头都吃的津津有味。终于,李继解放了,不用再当厨子了。蔡府的后厨则是开始通过自己的渠道不断往外传:蔡府上住着“古来之神童”,发明了名为“李氏铁”的炊具。被雒阳各个府上的后厨得知并使用后,“李氏铁”越传越远,而且渐渐变成了“李锅”。

  关于这些,李继当然是不知情的。他自从来到蔡府上就没出过一次门,每日都是不断看书。最近一段时间,李继也开始不得不承认:卢植的想法好像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今文经文的谶纬之学着实太过离谱了。自己以前是不了解,现在看来,只觉得这些谶纬之言就好像江湖骗子的伎俩,拿一些不明所以怎么解释都对的话,利用迷信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像手里这本《白虎通义》里讲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几乎就成为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社会的最高伦理规范,但汉人好像就吃这一套。只有少数像卢植这样的人,才会坚持经文即是经文,从来不掺杂什么。只能说,卢植的跨度太大了,思想境界太高了,远超了这个时代,绝对是不会被大多数人所理解的。

  今天一早马忠就出们了,没跟李继打声招呼,连早饭都没吃。自从来了蔡府后,李继和窦娥多年来的一天两顿或者饥一顿饱一顿,正式变成了一天饱饱的三顿。窦娥暗黄的皮肤开始有些好转,逐渐变成正常肤色,而李继看起来仍和几个月前一样,依旧是那个黑皮小童。

  快到午饭时间了,马忠这才兴冲冲的回来,朝李继兴奋地喊道:“卢师回来了!来雒阳了!现在在缑山书院呢,小继子你去不去?”

  李继闻言也很是高兴,卢植是他名义上真正的老师,虽然直到现在也没有教过自己什么,但对卢植的帮助李继依然是十分感激的。靠着卢植,李继才从九江的穷乡僻壤出来,在雒阳有了落脚地。于是在阁楼上朝马忠点了点头,就让小丫头自己去吃饭,李继则是跟着马忠赶忙上了马车,匆匆出城赶往缑氏山。

  -------------------------------------

  “听说你在蔡府上有了古来之神童的美称?”卢植脸上不悲不喜,对李继有些兴奋的样子视而不见。

  李继搞不清情况,看了一眼在卢植身后也面无表情站着的窦栋,还有自己刚来雒阳时在缑氏山下见到的高诱,却不见窦兴在哪。于是小心翼翼的回答道:“是伯喈先生误言的,大家以讹传讹。”

  “不,我觉得这个形容十分贴切。我听茂之说了,你来雒阳后在书院和蔡府的表现确实很不一般。”说着,卢植顿了一顿,又用质疑的语气询问,“不过你为何要说,自己在我手下一个月便学尽了天下字?”

  李继还以为怎么了呢,松了一口气,对此颇有些不以为然:“小子是嫌太麻烦了。因为岁数小,小子做什么都会有人过问。这相当于是一种造势吧,既然我一个月就可以学尽天下字,那以后再不可能的事我去做来都不会有人过问。”

  卢植显然没有想到这个回答,李继比他想的还要聪慧,自己一听到顾丰的叙述确实愤怒过头了。接着又问道:“那你想学郑康成整合古文今文又是否是以讹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