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一部 云南 第七章 父子谈心

    见到父亲已经知道自己的来意,吴大世子觉得也没有什么避讳的,索性也就开门见山的说道:“不错。孩儿正是如此打算。”

    “糊涂。”吴三桂大怒道。“你这是要把我们吴家和关宁铁骑通通的送上绝路啊,我岂能容你。”吴三桂说到这里,仓啷一声抽出身上携带的宝剑,把宝剑逼到了吴大世子脸上。

    面对寒光闪闪的宝剑,吴大世子心里不由得大惧,可是在这个时候,吴应熊知道,如果示弱,肯定会被老汉奸瞧不起,那么最后的结果,只能被老汉奸抛弃,或者直接被送到螨清朝廷,作为那个杀之毫不可惜的人质,或者,被老汉奸打入囚车,用自己的鲜血染红老汉奸的红顶子。

    “父亲,”想到此处,吴应熊硬逼着自己稳定下来,用斩钉截铁的口气对吴三桂说道:“不错,螨清朝廷对父亲荣宠无限,又是封王,又是赐婚。可是,父亲难道不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千古不变的至理吗。我敢断定,南明乱匪剿灭之日,就是父亲你灭亡之时。,范文程老狐狸,不就是看到这点,才归山退隐的吗?”

    听到儿子的话,吴三桂不由得把宝剑扔在地上,身体不由自主的抖了一下,显然,吴应熊的话,也触动了他心头最大的隐忧。

    见父亲面色铁青,沉吟不语,吴应熊则打铁趁热的说道:“所以,明匪不可剿尽,否则,朝廷就会先借口无匪可剿,先是削弱父亲的兵权,然后,大幅削减父亲的军饷。最后,借口父亲尾大不掉,要求父亲交出全部兵权,如果父亲不答应,那时候,只怕朝廷的大军,就会直接打到我们的家门口了。”

    听了吴应熊根据以后历史事实分析的出来的结论,吴三桂的脸色直接变成了苍白,大口大口的喘起了粗气。

    见火候已到,吴应熊知道汉奸的立场已经发生变化。所以也不纠缠老汉奸的立场问题,转而分析起现实的困难来:’“当然,养贼自重计策虽好,但是实施起来,却还有一定的困难。首先,云贵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土地贫瘠,无法实现粮食自给。其次,云贵地区虽然也产滇马,但滇马耐力有余,冲击力不足,无法作为战马使用。因此,我们父子的补给线,几乎可以说完全掌握在鞑子的手里,只要他们愿意,随时可以掐断我们的补给,把我们饿死。再次,铎尼和额顾里因在湖南驻有重兵,只要发现父亲有异动,随时可能抄我们的后路,把我们剿灭。”

    吴三桂听吴应熊如此说,只是无力的点点头,显是同意了吴应熊所说。吴应熊见吴三桂如此表情,信心满满的说道:“父亲可知道苞谷,土豆,番薯三种作物?只要把这三种作物引入云贵,只要三年,我们就能实现军粮自给。”

    “真的?”吴三桂像黑暗里看到一线曙光一般,紧紧拉住吴应熊得手道:“如果真有如此神奇的作物,应熊,这件事交给你办。无论花多少银子,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为父都无条件支持你。”

    “父亲,现在虽然建奴仗着骑术精湛,在战场上占据上风。可是,只要我们潜心研制开发火器,相信不久以后,我们一定能在战场上占据上风。父亲在山海关时,想必也亲眼看到红衣大炮的威力了吧?”说到此处,吴三桂的心里,已经完全信服吴应熊了。

    吴应熊长叹一声道:“不过,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啊。所以父王,我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到南明这群乱匪身上,期待他们给我们争取一点发展的时间啊。”

    吴三桂沉吟的看这吴应熊,半晌方道:“孩子,为了吴家。你放手的干吧。”说完,拉开自己桌子的抽屉,拿出一封汪士荣的书信来,递给吴应熊道:“孩子,这是汪士荣写给为父的,你看看。”

    吴应熊看罢汪士荣的信,心里不由得怒气冲冲。信上要吴三桂祸水南引,希望吴三桂把南明那群人,赶到广东尚可喜老东西的地方去。顺便说一句,尚可喜老汉奸,早在皮岛与吴三桂共同定抗建奴入关的时候,就已经不对付了。吴三桂看不惯尚可喜杀良冒功,加上自己是那时候是将门之后,自然对尚可喜冷嘲热讽。肠子比老母鸡宽不了多少的尚可喜,自然也对吴三桂怀恨在心。这样的话,两个人从辽东共事开始,就不断地使绊子,打横拳,今天你参我杀良冒功,明天我参你吃空饷,喝兵血。一见面也是不断地用眼神杀死对方。所以,汪士荣的计策,如果不是吴大世子这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扑棱蛾子不断的煽动翅膀,吴三桂确实没有理由拒绝。

    不过这样一来,对尚老汉奸那富庶的广东来说,根本造不成毁灭性的打击,而南明的军队,却经不起虚耗。历史上,李定国的军队一方面为了躲避吴三桂的追击,另一方面也为了和孤悬海外的台湾建立实质性的互助关系,把兵力不断的消耗在尚可喜身上,而吴三桂则乐得坐山观虎斗,不发一兵一卒救援,也彻底失去了这个和尚可喜弥补关系的最后机会,以至于在吴三桂起兵反清的时候,尚可喜杀死吴三桂的使者,帮助糠稀大帝小麻子拼命拽吴三桂的后腿,直到尚可喜两腿一蹬,与吴三桂关系不错同样脑后生有反骨的尚之信,才与吴三桂一起清兵抗清。不过,那时候,吴三桂的军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尚之信这个软蛋,看到吴三桂的军队处于劣势,才造反不久,就投降了小麻子。

    不过我们的吴大世子,并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的吴大世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出人意料的说道:“这确实不失一条好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