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十一章——真正的忠心

    本书已全部重新写,内容改动之大,完全等同于另开了一本新书,还希望各位兄弟朋友能够从头再看一次!

    ==============================

    VIP章节将在明后天陆续解禁免费,所以,为了保护您的财产,本人不建议订阅VIP章节。

    ==========================================

    当天廷议,因为战与不战两派均有位高权重的大人支持。力主一站的代表人物有太子、岑文本、魏征、李靖等人,而反对一时冲动,在现在无绝对必胜把握的时候,贸然进行决战的也有蜀王、长孙无忌等。

    主战与隐忍两派在朝堂上的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局面,也给了本身就不想打着一仗李世民一个绝好的借口。

    “朝臣意见不一,此事事关国本,轻易不能决断,改日再议”帮着李世民暂时度过了这次让臣民群情激奋的风头浪尖。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一次廷议的未果,使得朝中不少聪明的大臣,也都想明白了皇上的真实意图,明白了皇上现在只是被激愤的民意弄得有些骑虎难下,实际上他老人家是并不想打这一仗。

    这一个重大发现,使得群臣当中不赞成现在就和颉利决战的人数开始直线上升。再加上之前在朝堂上,蜀王李恪和吏部尚书长孙无忌这两棵大树都站出来反对皇上用兵。那些小虾小米自然是更无顾忌,也开始引经据典纷纷上书,向皇上陈述起现在为什么不应该用兵理由。有些聪明的,甚至还帮皇上设想好了,什么时候才是真正进行决战的良机。

    如此一来,在随后举行的第二次有关是否与颉利决战的廷议中,场面马上就有上次两方对峙演变成了一边倒。有了那么两颗大树在前面顶着,其他人自然是有持无恐的,理直气壮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而李世民正好也就破下驴,即扮作能够采纳群臣进谏的明君,又了自己不想开战想法。而且,还美其名曰的说是为了大唐的国运,不得不再次低头,暂时放弃与可恶的颉利决一次死战。

    至于派谁来担任出使颉利的议和大臣,以蜀王那张扬的性格和不服输的劲头,这个烫手的山芋自然是没有人去和他争。而他作为李世民的儿子,当朝蜀王从身份上说,也完全适合担当这个职务得必要条件。

    李恪作为出使议和大臣,到底有多少事情需要准备和操劳,岑文本等那些支持和关心李恪大臣,又会对李恪这次恣意妄为有多气氛和烦恼,因为李恪不是本书的主角,咱们暂且放在一边不谈。

    李世民决定继续忍下去的决定,也终于让李承乾把心放下。不过在朝堂上,李世民那句叫他以后多多向李恪学习的话,倒是让他很不爽。怎么说他李承乾也是有这个见识的,要不是因为长孙无忌,李恪的那些话就应该是由他这个太子来说了。

    想到这里,李承乾的心里多少对长孙无忌有一些埋怨。如果按部就班,自己将来是一定会被废掉的,现在的李承乾可是完全知道这一点。俗话说的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终逼李承乾走上造反那一条路的,李恪实际上是要负很大责任的。对于这个李恪,在李承乾的心里更多地其实还是忌惮,因为他并不想从重捣被废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