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七回 琴箫和鸣

    柴守礼用郭威留下的钱,建了四间瓦房,顿时觉得宽敞明亮多了。

    韩通也隔三差五给柴豫送来些好吃的好玩的,日子就这样平淡如水地过了七年。

    柴豫九岁时,也开始跟韩振威习武,有时候韩通代父传艺,柴豫还时常见到一个六七岁的文静女童,后来得知其叫韩清韵,清韵是韩通的妹妹,即韩振威的女儿。常跟其娘读书学画,大抵是女孩家不喜弄枪舞剑,不曾见其随父习武。

    这天,柴家门口来了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人,不远处停着五六辆马车,还有十五六个随从。

    这青年从村头就下了马车,迈着方步,谦逊而不失自信,径直走向柴守礼家,其雄姿英发气度非凡。

    李秀莲打量着这个突如其来的年轻人,忽然泪如泉涌:“荣儿,你回来了,这……这不是娘做梦吧!?”

    “娘,孩儿回来看您老人家了,当然不是做梦!”

    第二天午时,柴荣备厚礼去看望师父韩振威。师父自是喜不自胜,柴荣不但没让他失望,而且文武兼修,谦逊有礼。

    其时郭威辅佐刘知远刚打下江山,刘知远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高祖。郭威辅佐后汉高祖称帝有功,官封枢密使。

    柴荣离家后跟随郭威,时常为郭威出谋划策,事无巨细地为郭威安排得妥妥当当。攻城略地更是无往不利无坚不摧。郭威得此养子自是乐不可支,对柴荣既喜爱又器重。

    柴荣正在向师父谈论过往,韩通兴冲冲地撞了进来。二话不说,当胸就是一拳:“大哥,好啊,现在倒人五人六的了,来来来,咱们比划比划…”韩振威看看儒雅稳重的柴荣,再看看莽撞粗鲁的韩通直摇头:“通儿,整天没个正经样儿,你可得好好跟你大哥学学!”

    “好好,我跟他去好好学学。”说罢,拉过柴荣就来到后院,然后在石桌上摆了酒菜,大马金刀往那一坐,就与柴荣畅饮起来。两人本来自小就肝胆相照趣味相投,几年没见,似乎要把这几年没说的话要说完一般。两人无话不谈,直至天黑,两人大醉方休。

    这次柴荣在家停留了十多天,其间跟父母商议后,将原来四间瓦房推倒,在原有基础上重新扩大修建一座四合院。

    那十几个随从有人负责砍树有人负责凿石,有人负责挖土有人负责搬运,有人负责砌墙有人负责木工……显然是柴荣从军队里挑选的工兵。

    当然韩通也来帮忙了。那些条石,原本要两人抬或四人抬的,韩通一手一块往腋下一夹,便大踏步往前走去,又长又大的木头也是这般运法,直看得那些随从目瞪口呆:世间还有这等大力士!?

    这天早晨,柴荣唤过正在院里练剑的柴豫,拉着他手一道来到屋旁边一松林,柴荣扶着柴豫稚嫩的肩头无限疼爱地道:“弟弟,明天我将返洛阳,你如今九岁,须更加勤练武多读书,好好侍奉爹娘,哥哥在家时候少,你要替哥挑起这副担子!”

    “哥哥放心,我一定不负你重望!”小柴豫胸膛挺得直直的道。

    “哥哥相信你!将来你再大一点,我接你和爹娘一起到洛阳!”

    说完,柴荣从腰间解下一柄佩剑,递给荣豫。

    柴豫双手接过佩剑,见剑鞘甚为古朴,为黑漆奇木所制,连柄剑长约两尺八寸,短于平常三尺六寸的长剑。柴豫拔出佩剑,只见剑身青光幽幽,寒气冥冥。显然非寻常利剑。

    “此剑叫青冥剑,相传春秋铸剑名匠欧冶子,以溟海奇石欲铸此剑,,耗尽毕生精力未果。临终前,欧冶子之女冥儿不忍其父抱憾离世,毅然跳入熔炉之中,瞬时烈焰冲天,天地无光,一柄宝剑破炉而出,剑身青光幽幽,寒气冥冥。又因冥儿跳炉之时,全身青装,故名为青冥剑。“柴荣道。

    小柴豫听得入了神,望着这寒气逼人的青冥剑,仿佛看到了千年前身着青衣的冥儿姐姐在烈焰中舞蹈一般。

    第二天,柴荣挥泪别过父母、弟弟及师父。十几个工兵继续筑墙建屋,待完工后再返洛阳。

    与他一同前往洛阳的还有韩通,柴荣与韩通交情甚笃,加之身边也很需要像韩通这样的勇士。听说可以跟柴荣一同前往,韩通乐不可支丝毫没有什么离愁别恨的,唯独拉过七岁的妹妹韩清韵,刮了刮她的鼻子道:“女孩子家不要学文了,好好学武吧,免得被人家欺负。“说罢,挥了挥醋砵般的拳头继续道:“你要有哥这身武艺,看谁还敢欺负于你?”

    说完虎目一瞪,嚷道:“豫弟,我妹子可交给你了,你帮我照看好,有谁欺负她你只管往死里揍便是了。”

    “通儿,又在这胡言乱语的。荣儿,以后你多管教管教他,这孩子就听你的话,连我跟他爹的话都不好使。”人群中走出一位荆钗布裙的中年妇女,虽衣着简朴,但却典雅端庄。

    “娘,您…您也来了。“韩通搓了搓手讪讪的道。

    从那以后,柴庄便有一少年时常挑灯而夜读,闻鸡而练剑,甚是刻苦勤勉,这少年便是柴豫。

    自从柴豫听了哥哥柴荣在松林里的一番话,愈发用功,现在家里吃穿用度不用愁了,柴荣走时留了不少银两,柴豫一心扑在练武习文上,不用再耗费时间在其他家务琐事上。

    白天就去师父家,上午由师父教其武艺,下午便由师娘张红琴教习棋琴书画。韩振威之妻张红琴,原出生在一员外家庭,后因战乱家遭变故,下嫁给韩振威,张红琴从小家庭优渥,棋琴书画,样样俱佳。

    与柴豫一道读书学画的还有韩振威女儿清韵,由于文之一道清韵较柴豫入门早,故有时清韵还帮柴豫解惑答疑,一来二去,两人关系甚为融洽。

    晚上回家后,柴豫在灯下再将白天在师娘处所学的书、画温习一遍方才入睡。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十年已过。人们时常可看到有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一起学书画画,男的英挺女的温婉。男的练剑女的则含笑观之,练毕少女便为其拭汗。女的画画男的题字,抑或二人琴箫合奏一曲《高山流水》,清韵鼓琴,柴豫以洞箫和之…

    讲到这里,宁陆兆看了下正在灯下缝缝补补的钱琴韵,钱琴韵也正看着他。时光似乎又回到了十几年前。

    柴荣时有回家探望二老、师父及柴豫,由于忙于政事,来去皆匆匆。韩通也偶尔回家探亲,别看韩通外形粗犷,实则是粗中有细。回家不是送妹妹清韵几支湖州上好的毛笔,就是买些宣城郡的纸、墨,或者给娘买一块端砚,当然一定还会给他父亲买上好的酒。

    柴荣让柴豫随自己一同奔前程,但柴豫无心此道,柴豫史书读多了,反而厌倦那种明争暗斗的官场生活,对眼下这种田园生活倒是自得其乐。柴守礼夫妇也是开明之人,更是不愿同往,因从小已将荣儿抱养给其姑父,不应再割舍不断而给荣儿增加负担,影响他侍奉其养父养母。

    柴荣见生父生母不愿同己前往,心想有弟在家照顾父母,自己还更宽心,也就不再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