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二十一章 泰山压顶(上)

    楼梯的尽头,又是一道厚厚的银色合金铁闸,墙上一个密码锁,旁边一个指纹辨识器,不同的是,这个密码锁要三重密码才能打开,而指纹辨识器确认来人身份后,上方的一个巴掌大的显示器里,出现了一个苍瘦的华裔老者。显然是可视电话一类的设施,老者贴近镜头仔细的看了看,扬声器里传来他爽朗的笑声:“哎哟,老板,来的客人还真不少。”

    孙茹和杨娴儿以及靠得近的同事们下意识的冲着显示器点了点头。孙茹好奇的打量了一下显示器里的了老者,这些年跟着易青走南闯北,她也听出来这个老人操得是易青家乡的那种地方口音。

    李恩华笑道:“开门吧,老货!”

    这个老人仿佛是很长时间没有人跟他说话所以寂寞坏了的那种感觉,一边答应一边还絮絮叨叨的不知道在罗嗦什么,好半天才开了内锁,吱得一声,铁闸两边分开,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又是哗然一片。

    只见楼上的工作环境显然要比楼下好了很多。最明显的就是墙壁和地板很花本钱的用一种蔚蓝色的金属漆油漆过了,隐隐散放着金属特有的柔和光泽。

    李恩华带着众人进了铁闸,回身将密码锁调好关上。

    孙茹和杨娴儿迫不及待地打量起这个李氏国际号称最隐秘的研究室来。

    同样是三百多平的空间,如果说楼下是个拥挤的大车间。楼上则被装修成漂亮舒适的套房,看来是适应这楼上地工作人员常年不出去而设计建造的。最外间的办公场所,象是一个大型的客厅。

    走进铁闸门,首先看到的是这个大“客厅”里的一个三百六十度吧台一样的超大办公桌,桌上围了一圈的电脑。还有些一时辨认不出的机器精致的散放在办公桌附近。

    相比楼下地人流复杂,楼上坐在圆环办公桌上工作地,不过五六人,而且清一色的都是黄种亚裔人,看样子应该都是中国人的样子。

    在大厅的内侧一边,清一色的十几扇房门,象是一般住宅家里的小型卧室,大多数关着门,看不到里面的情况。

    孙茹在楼下时,细心地打量过。楼下除了办公的空间。还有一间小的茶水间、男女厕所、无数的通风系统和摄象监视系统,还有八条送氧管道不停的改善这个空间里的空气;但是楼上却看不到这些设施,想必这些设施在每个小房间里都有一套——楼上的研究员显然比较高级,办公生活条件也好,一定有自己独立地卫生间、浴室甚至厨房和空气净化系统。

    李恩华一进门,先拉过刚才出现在显示器里的那位中国南方省籍的老者,笑着介绍道:“这是我们研究所地元老。霍佳教授,简称霍老,你们也可以叫他老货,呵呵!”

    孙茹打量了一下,疑惑的道:“听说四十多年前,清华出走了一位微电子工程技术专家,也是姓霍的。不会就是您吧?”

    霍佳神色一凛,一双枯皮老手显然颤了一下,长叹道:“人生一场大梦四十年。谁想到后辈中居然还有人认识我!这是哪家京城名门的小姐,对老北京学界的掌故如此熟悉?”

    李恩华肃然道:“他就是我恩师孙教授的后人,独养的孙女,叫孙茹。”

    孙茹连忙向霍佳欠身行礼,道:“我爷爷生前常提起您的事。那时候您所学的专业在国内根本找不到用武之地,所以您冒着巨大的危险出国,当时的人都很不理解您。”

    “是啊。”霍佳黯然点了点头,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普通人出国的限制已经放宽,但是科学家出国依然被视为大逆不道、社会公谴的事——国家花大价钱培养了你,你不为国家效力,却跑到外国去把自己的知识和本事拿去给外国鬼子服务,这种行为在过去简直等同于汉奸了。

    但是以霍佳当时的情况而论,他从德国留学归来,身上带着三四个博士学位,主要攻关的学科就是微电子技术。他那时候所学的,可以说站在当时人类科学的尖端;那时在亚洲,即便是在后来微电子器材与电路设计生产称霸全球的日本,在他所学的领域也只不过刚刚开始起步。如果他要留在中国发展,只怕要等几十年还拿不到研究经费,这一身本事就荒废了。

    霍佳的出走当时在北京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可很快这个人在国际上就杳无音讯了,渐渐的人们也就淡忘了他,以为这人不知道老死在那个欧洲小镇里了。谁知道,他竟以另一种形势为自己的祖国服务,在李氏国际的研究所里蛰伏了整整三十年。

    李恩华感慨的解释道:“李氏国际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前一年,我开始大量关注和电影高科工业技术有关的几个科技领域,那时在一个跟诺贝尔研究有关的美国学术周刊上看到了霍老的一篇论文,那时就惊为天人。霍老当时屈居在一个论水平给他当学生都未必够格的美国人手下当研究助理,已经将近十年了,真是大材小用,暴殄神器。我开办这个研究所,第一个重金买断的科学家就是他,所以说他是这里的元老。他当时一听说是给未来的中国电影做研究,立刻表示,只要给他足够的研究经费,一个月再支付他三百美金的生活费。他就愿意出售自己后半生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直到去见马克思前的全部合约年限。”

    孙茹怀着无比敬佩和景仰地心情再次打量了一下眼前的这位老人。他带着世人的误解来到海外,一生追求科学的高峰;尽管祖国的人们不理解他,但他身在海外宁愿抛弃唾手可得地荣华富贵,也要把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奉献给祖国的事业,而且数十年如一日。不求赞美,不计回报。

    华星的年轻电影人们个个默默的点着头,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慨。

    李恩华哈哈一笑,缓解了一下这有点悲壮的气氛,对霍老道:“平时跟您哈喇惯了,一下子还真没反应过来您还是位这么威风的大人物啊!看来以后不能叫您老货什么的了。哦,对了,老货,去把呆在房间里的人都叫出来见见客人吧?”

    霍佳嘿嘿一乐,笑得红光满面。他好象非常喜欢李恩华这么称呼他。老头颠儿颠儿地走到那排房间那里,挨个地敲起门来。

    趁着这工夫,李恩华开始给孙茹、杨娴儿等人介绍正在圆环办公桌前工作着的几位中年人。

    果然都是中国人的名字,基本都是华裔美国人。虽然孙茹等人都不认识具体谁是谁,不过听李恩华的介绍动不动就是好几个博士、博士后的学位,再不然就是在美国某某大学教过书,有一位还参加过诺贝尔某几个奖的研究工作。听得孙茹等人不住咋舌。

    这些人平时假期很少,整天呆在这里搞科研,都搞得快神经病了,似乎平时很少说话;好不容易来了群客人,而且其中不乏孙茹、杨娴儿这样极出色的美女,一时间话多地有点忘形了。正好杨娴儿美术组和何风的录音组都有几个女生好奇心重,在电脑上发现了跟自己专业有关的程序。立刻围上前问七问八,一时间好不热闹。

    就在他们闹腾的这短短十几分钟的工夫,楼下的研究员们已经传了四五份单项的初步研究结果上来。看来这里地研究工作强度还是很高的,这些异于常人的科学痴、科学迷们在这里地生活想来也不会太多寂寞。

    这时间孙茹和杨娴儿没有很失仪态的凑到电脑前问长问短,只是很有风度的站在一旁跟李恩华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反正她们也心里有数,这里随便拿出样“无关紧要”的技术来,估计都能把她们俩给吓一跳。这时候再去露怯那就真的象乡巴佬一样了。

    陆续的,呆在房间里的几位都被霍佳给拉出来了,看来他们在自己房间里也能做课题,所以对于老货打搅他们的个人研究生活颇有几分不满。

    不过待得出到外间,见到孙茹和杨娴儿这样的美女时,神情自然又好了很多。加上霍佳和外面的这几位,这楼上搞科研的科学家一共是十一位,清一色是华裔;大多年龄都在四十岁以上,只有两位是女性,年龄都不轻了。

    听李恩华和霍佳的介绍,这里面既有微电子工程专家、电脑程序设计专家这种和电影后期制作有关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还有和电影专业极为贴近的美术、摄影、录音程序设计师;甚至还有一位生物及人体结构动态研究专家——可以说,国际最顶尖的电影后期制作、声音及图象合成、摄影洗印等方面的尖端技术所需要的一切科技领域的专才,在这里全都找齐了。

    在李恩华依次介绍这十一位科学家的过程中,孙茹和杨娴儿都觉得其中有一位看上去年龄在四十岁上下,但是容貌却十分清俊年轻的男士似乎有点儿眼熟,而且气质上不知怎么的,总令人觉得十分亲切。

    李恩华最后介绍到他的时候,特别加重了语气道:“这位是这里唯一一位电影学科班出身的专家,电影美术及摄影家刘镇奎先生。”

    孙茹习惯性的“哦”了一声,向这位刘镇奎先生伸出手去,礼貌性的道:“刘先生是科班出身?不知道是哪所专业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