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常有人问我:“佛光山僧团人多,事业庞大,究竟是如何管理,竟能上下一心,和合无争?”我往往以一句佛门用语来作答复,那就是:

    “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曾有记者问:“为什么您总是广受欢迎,不知有什么个人的魅力?”

    我不知道自己有何魅力,我只是以“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理念来待人接物,并且以此身教课徒而已。

    回想自小在佛门熏习,师长要求我们背诵佛学名相,当时不甚了解其意,只是囫囵吞枣,没想到长大后,遇事触缘,迸发了早年深植在八识田中的种子,使我深深感到佛法的妙用,真是不可言喻。尤其是这一句描述自我法身自性的“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用在做人处事上,更是屡试不爽的金科玉律。

    所谓“法身自性”,就是我们本自具有的佛性,在横的空间上来说,世上任何一种东西的大小都有其限制,惟有真理和我们的法身慧命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处不遍,无所不在,故日“横遍十方”;在纵的时间上来说,虽然我们的肉体有分段生死,但是我们的真心本性却能超越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限制,不生不死,永恒一如,故日“竖穷三际”。所以,简而言之,所谓的“法身自性”,无非就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真理,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即是真理之用;既然是真理之用,则放之四海皆准,做人处事又何能自于其外?

    在佛法的体验上,我所了解的“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则是: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应该三思而行,举凡此事、他事的互动,此人、彼人的关系,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都应该考虑周全。

    有时,徒众来向我诉苦:“某人嫌我这件事做不好。”

    “他责怪你什么呢?”我问及原因。

    “他说我事先没有和他沟通。”

    “这就是你不能‘横遍十方’。”

    也曾有徒众向我忏悔:“某人说我这场法会办得不如法。”

    “为什么呢?”

    “他们怪我不先向主管请示,也未曾查询旧例,便莽撞行事,因此纰漏百出。”

    “这就是你不能‘竖穷三际’。”

    不能“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自然在做事上就会有所欠缺。

    我自佛光山退位以来,每逢山上重大活动,继任住持心平和尚都来请示:“今年如何做呢?”

    “参考往例吧!”我总是这么回答。

    这句话看似平常,却有着很深的意义,早年的活动有我创业的理想,因此注重往例,便是力求与宗风相应,而随着时移世迁,凡事也应有所改革创新,故言“参考”,而不说遵循。“参考往例”,便是一种“竖穷三际”的表现。论及有所兴革,就要商议协调,并且周知四方,开会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程序。佛光山自创建至今,几乎没有一件事不是用民主的开会方式来解决,因此有所谓的员工会议、职事会议、单位主管会议、各院院务会议……有时,学生们要求参加,我也从善如流,从不拒绝。这种“横遍十方”的作风不但减少了做事的阻力,也使得佛光人从开会中学习沟通的艺术。

    也曾有徒众向我报告工作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