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6章 工业制冷 (新书求收藏)

      “气体液化,气体液化,不得不说前世的科学大佬就是牛逼,19世纪就已经实现了氢气氧气的液化,连液化温度最低技术难度最高的氦气也在20世纪初实现了工业液化。”

  “某一年某一天,焦耳和汤姆逊在一起喝茶,茶水升腾的水蒸气引起了他们对气体内能的兴趣,两人就和和美美的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研究......最终发现了焦耳汤姆逊效应。

  好吧,上面都是调侃,重点是焦耳汤姆逊效应......当高压气体经过一个多孔塞结构时,气体的温度和压力会降低。

  这是人类制冷工业的最高秘籍,所有工业制冷都是采用这个焦耳汤姆逊效应现象。”

  轰隆隆隆的风洞出风口不远处,陈诺一边关注出风口一艘被固定住,长100多米直径近10米的火箭在3马赫风速下的状态,一边进行氢气的液化。

  “一个活塞压缩机,负责把气体压缩加压。

  一个冷却区,负责把加压后温度上升的空气冷却,带走空气的内能。

  一个多孔塞的节流阀,冷却后的高压空气经过节流阀发生膨胀,气压降低温度降低。

  通过管道的循环,经过节流阀的低温常压空气再次经过压缩机,经过压缩机的压缩后压力和温度再次升高,继续通过冷却区将加压空气降温,然后又经过节流阀.

  这样往复循环加压冷却,最后得到一杯清凉怡人的液氢!

  在不考虑能量效率,在不考虑资源成本的前提下,空气液化挺简单的嘛......”

  嘎吱嘎吱......

  似乎上天都看不爽陈诺的自我得意,风洞那边突然传来嘎吱嘎吱的材料变形声。

  抬头一看,正在3倍风速中的仿土星5号火箭顶端被撕开一道裂缝,刀子般的狂风从这个裂缝灌进去,整艘火箭顷刻间宛如多米诺骨牌那样被从头到尾的撕成粉碎。

  漫天生物组织碎片被吹拂着笼罩了半边天空,一些坚硬的生物材料碎片还宛如子弹般深深镶嵌进地面。

  “第78艘......这次是4号区域率先被超音速气流撕开,从而导致整艘火箭被撕碎。”

  陈诺被手中的一杯液氢扔向天空化作一团白雾,走到前面密密麻麻遍布了300多个生物荧光灯的区域,发现只有标注了4号的荧光灯亮了。

  这是连接风洞试验火箭的感应器,每一个指示灯都连接了火箭的一个区域,如果那个区域出现问题那对应的指示灯就会亮起。

  为了制作调整这一个感应系统,陈诺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慢慢训练出这338个拥有条件神经反射的指示灯,可以完成当对应区域的生物组织发生断裂时会条件反射的亮灯。

  当然这也只能亮一盏灯,经常还会没得亮。

  因为生物电化学神经信号的传递速度比不上风速,往往裂缝出现的相关感应信号还没有来得及传递到指示灯这里,火箭就已经成为漫天碎片了。

  这也是陈诺一直期望更换掉生物网络的通信传输手段的原因,实在是生物原始的电化学信号传递速度太感人了。

  神经电脉冲传递是挺快的,但在整个生物组织内,在整个神经网络中,不可能一根神经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