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 184 章 184:真相仍有一半在水下

    拜别申王出来,两人往竹海外行去。

    马蹄踩在湿润的泥土上,静软无声。萧琰侧目看了眼李毓祯,又转过脸去;过了会,又转眼看她,欲言又止的样子。

    李毓祯唇边勾笑,手中马鞭轻轻戳了她腰一下,轻悠又透着清凉的笑声道:“萧悦之,有话就说,别像更衣老半天更不出的样子。”

    萧琰脸绿了,立即辩白,“我可没‘后不利’。”

    李毓祯噗一笑,“你前后都利,行了吧。”

    修为都到了登极境,怎么可能有阳结症?萧悦之这较真的样儿真是可爱。

    李毓祯觉得自己挺喜欢萧琰这样子。

    她的眼睛本来就大,又是漂亮的杏核眼,黑的纯黑,白的清透,瞪圆了眼睛要恼不恼时,就像母亲养的那只拂林犬,黑黑的眼睛,清澈湿润,纯朴又带着几分憨态,见了就想搓揉两把——真是可爱极了。

    萧琰要知道她拿自己的眼睛跟太子妃的爱犬相比,肯定挥拳揍她两只熊猫眼。

    李毓祯这么一调笑她,她倒不犹豫了,直接问出心中的疑惑,“梵音寺协助朝廷军队攻打吐蕃,是不是有其他目的?除了广收信众和蓝毗尼朝圣地之外。”她顿了下,传音过去:【是不是对天竺有想法?】

    李毓祯笑道:“悦之,你没读过玄奘法师的《西域记》吧?”

    玄奘西行回大唐后,除了译佛经外,又由他口述,徒弟辩机执笔,著述了十二卷《西域记》,记述了他所经的一百一十国及二十八个城邦的疆土、地理、人物、语言、风俗等等。

    萧琰没读过,摇头,“只是听我四哥提过一些,说过佛祖圣地,还有一些西域小国。”

    她对山水游记和趣话杂记更感兴趣,虽然听萧琮提过《西域记》,过后却也没兴趣找来翻一翻。

    李毓祯道:“天竺不是一个国,只是一个地理称呼,当年玄奘法师去天竺时,有七十余国,如今,小国更多,大多只是一个城,也自称为王。事实上,天竺大陆自古以来只出过两个统一王朝:第一个是孔雀王朝,大概是在咱们中原战国中期到西汉初这两百年时间。孔雀王朝覆灭后,天竺割据分裂四百多年,才又有笈多王朝统一,但在大约五百年前就覆灭了。——咱们往北边走,过了天柱再往南回。”

    “好。”萧琰也极喜欢这幽篁海,心想以后冥想也到这里来,随着李毓祯拨转马头,沿竹林间的小路,逶迤往北行去。

    李毓祯娓娓说着天竺的历史。

    “……真正统治天竺的,不是天竺本土人,是阿利安人。他们是一千六百多年前在咸海一带的游牧民族,大约是在咱们中原的西周时代,南迁至天竺,并取得了统治地位。按玄奘法师的记载,阿利安人是棕黑发色、高鼻雪肤,大概和咱们大唐粟特人长相差不多,而天竺本土人是黑发、浅黑色皮肤,也有深黑皮肤的,是早些时候的南洋岛屿人迁到天竺。

    “阿利安人的人口少,为了统治人口多数的天竺人,他们必须联合当地的贵族。于是,他们创立了一个教,称婆罗门,以神.的名义创立种姓制:第一种姓就是他们阿利安人的祭司神职人员,称婆罗门;第二种姓是刹帝利,有阿利安人的军事贵族,也有天竺的国王和贵族;第三种姓吠舍,是有私产的商人、农民和手工业者;第四种姓首陀罗,这是贫民、雇工和奴隶。

    “阿利安人宣扬婆罗门是神圣的,由下面的种姓供养,终生不得被判处死刑和肉刑;种姓是神定的,不可更改。婆罗门编织各种神话和教本,将这个种姓制度假托为神说出,成为不可变更的神言。几百万几千万天竺人被少数阿利安人以婆罗门教义统治了一千五百多年,用他们的血汗供养婆罗门,还视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平民和奴隶的脑子完全被婆罗门教义清洗,没有想过反抗。”

    她轻嗤了声,“咱们中原也讲出身,但出身不是‘种姓’——你是这么个种子,就只能结出这么个果。如果出身永远不能变,那还要人努力做什么?陈胜一个小小戍役,也敢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天竺人呀,呵呵。”

    萧琰想了想,“说明这个婆罗门教义洗脑很厉害呀。”

    李毓祯道:“阿利安人是游牧民族南下,有比较成熟的军事组织和强大的武力,天竺部民是农耕民族,还很松散落后没有成熟文明,被武力征服加上神话文明洗脑,就被婆罗门教义统治到愚昧。但下面的百姓都是一群愚昧、柔软顺从、不思反抗的人,对上面的统治者并没有好处。”

    萧琰点头,“必然会腐朽。”

    可以想见,一千五百多年下来,婆罗门这个种姓必定比西晋士族更奢侈、更腐朽,就像被供养的一群“雅猪”。

    李毓祯哂然,“上面一群享乐腐朽的人,统治下面一群愚昧柔顺的人,这个国,这个族,还能成什么样子?不是自己蠢死,就是被外来者统治。”

    天竺大陆至今还保持着“独立”,是因为北边有吐蕃这个强悍的雪域民族,天竺的西部北部王国都是吐蕃王朝的附庸,大食人和突厥人屡次进犯,都被吐蕃王朝出兵打退。而在大陆的海域,则有大唐舰队驻守,将大食舰队的觊觎打回去。

    当然,大唐舰队不是维护世界正义白干活,天竺有很多沿海小国和毗邻安南都护府的小国都是大唐的朝贡国,沿海有开放给大唐的通商口岸,还建有大唐舰队的军港,当然要打退外敌保护唐人在天竺的利益。而在大唐朝廷眼中,天竺大陆属于中洲,迟早是大唐的,只是暂时搁在那里没有去取,岂能容大食人探爪子进去。

    萧琰疑惑问道:“第二种姓的刹帝利就甘心被统治?”

    李毓祯道:“佛陀释迦牟尼就是出身刹帝利,在他的时代,婆罗门对下面三个种姓的供奉要求和强征勒索已经达到让刹帝利不可忍耐的地步。释迦牟尼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立了佛教,提出‘众生平等’,这就是对婆罗门种姓制的根本挑战了。当时刹帝利阶层对婆罗门的不满正积蓄到高点,对佛陀在恒河平原的传教给予了支持、保护。佛教因此在天竺得到了发展,建立佛寺,僧众渐渐扩大。”

    她语意一转,“但佛教不可能推翻婆罗门教在天竺的统治。因为种姓制度已经根深蒂固,就拿刹帝利来讲,反对的也不是种姓制,而是要求限制婆罗门对刹帝利这个等级的权利;对于吠舍和首陀罗,刹帝利完全没有改变他们地位的意愿。

    “所以,佛陀的教义虽然得到一些刹帝利的信奉,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平民和奴隶信奉,但在天竺,仍是少数教。只是符合一些刹帝利的利益,所以没有被婆罗门教围剿消灭。这跟天竺小国林立有关,婆罗门也是各自为庙,要跨国追剿就不太容易。此外,跟婆罗门教的包容性也有关,婆罗门教是三位主神,信神多的,多半有包容性。”

    她笑一声道:“就跟咱们中原的道教一样,最高有三大仙尊,下面还有诸多神仙。佛教也是,除了释迦牟尼佛外,地位平等的还有燃灯古佛,下面一堆的菩萨。如果是在大食、欧罗顿,佛教早就被剿得渣渣都没了。”

    萧琰点头。

    李毓祯道:“佛教创立之前,天竺已经有了一个与婆罗门对立的教派,叫耆那教。它能够存在,也和佛教一样,出于刹帝利对自己权利的要求。这两大教派,还有其他一些小教,彼此教义虽然有分歧,但总的来说,都是与婆罗门对立——被刹帝利统称为‘娑门’,咱们大唐称为‘沙门’,天竺不是婆罗门的僧侣在大唐都被称为沙门僧。”

    萧琰“哦”一声,原来沙门僧不只是佛教僧侣。

    李毓祯道:“但天竺沙门,还是以佛教为首,因为佛教僧侣和信众最多。”

    萧琰听到这里,已经完全明白了梵音寺的目的,以神识说道:【所以,梵音寺打下吐蕃,是想以朝圣地迦毗罗为依托,扩大影响,继而进入天竺,最后以佛教取代婆罗门教,成为天竺第一教?】

    李毓祯微微一笑颔首,以神识说道:【道门常取笑佛门一句话,‘墙内开花墙外香’。佛教起源于天竺,却是在中原发扬光大。东洋诸地信佛是中原佛门传过去的,南洋诸国佛教昌盛,已经取代婆罗门教,也是因为咱们大唐的影响力和中原佛门的不懈传教。如今,佛门已经从东、南、北三面形成了一个包围圈,自然要让墙外花香回墙内去。大唐支持佛门,当然也是能从中得利。】

    她眼睛望入幽深的竹丛,神识声音也带着幽深。

    【中原的道教和佛教,都是中正平和的教义,能让人变得宽容、平和、仁善。但佛教当初从天竺传到西域时,为胡族广泛信仰,是因为西域佛僧宣扬,信佛可以洗清杀戮的罪孽。这个教义是对佛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歪曲,如果杀了人,信佛就能洗清,那人人都不忌惮杀人了。梵音寺统中原佛门后,西进重新诠释教义,回归佛陀本义,持不杀生戒。河西道和边地都护府各族相安,统于大唐治下,可以说,与道教和中原佛教的传教有关系。】

    萧琰本就聪明,一点就透。

    大唐支持道门和佛门传教,因为这两大国教的教义有利于大唐拓疆后的和睦统治。

    跟着又想道:佛门是为了南下天竺大陆取代婆罗门;那道门的目的呢?难道也是盯上了天竺这块广阔地域的柔顺信民?

    当然也有可能是为了西进波斯,虽然可以通过安西都护府南下进入,但中间隔着咸海南沙漠和库曼草原,西突厥汗庭又南下库曼草原,这条传道路已经变得不太稳定;打开吐蕃为西进通道也是可能。

    不过天竺比波斯大两倍有余,道门的真的对天竺没想法?但通过安南都护府、天竺通商口岸都能向天竺大陆传道,道门却要打下吐蕃,应该是一箭三雕:一,占领元气极度纯净又有虔诚信民的雪域高原;二,西进波斯;三,南下天竺。

    萧琰觉得一下明朗了,又向李毓祯求证,仍是以神识传音。

    【你想的是没错的。】

    李毓祯说道:【天竺物产富饶,而且气候偏热,那里的百姓无需考虑熬过漫长冬季,活着不是一件难事。咱们大唐认为这个种姓制腐朽残酷,但天竺却保持了一千五百多年的稳定,与这种优越的生存环境有直接关系——毕竟只要活得下去,就不会拼命反抗。】

    这和道门的目的有关联?萧琰疑惑,却又认真耐心听着,李毓祯说话不会无的放矢。

    【无论婆罗门教义,还是沙门教义,都有轮回转世,让人们冥想、感悟、解脱。天竺人在冥想中获得灵魂自由,让自己保有了对来世的希望,则不需要通过突破种姓束缚这种破坏性的方式去寻求被压迫的精神解脱。直白说,就是肉.体上逆来顺受,但灵魂上终会获得自由,往来世更好的世界。】

    萧琰有些无言,这就是说在天竺大陆只要打败了婆罗门,下面千万的天竺百姓就可以毫无困难的接收了。难怪佛门、道门、大唐,都看中了。

    李毓祯看她一眼,扬了下眉:【婆罗门虽然有腐朽僧侣,但也有很多真正智慧的僧侣,他们有兼容并包之心,不断吸收他教精义,对婆罗门教义进行革新除弊。按宗教司的教义报告,婆罗门与中原佛道二门的教义就有相通之处。因为自高宗时代起,佛门和道门就先后通过云滇道和安南都护府进入天竺传道,有咱们大唐帝国的支持,婆罗门也不敢以武力驱逐,只能教义竞争,就有了吸收、融合。

    【婆罗门教义是修‘我’,植根于灵魂获得自由,返回最纯净的状态,远离俗世的虚妄、劳苦、欲求。这跟道门的清静、寡欲是相通的,道门也是修我,修的真我,求得大自在。

    【因为婆罗门教义和种姓禁锢,第三、第四种姓的天竺百姓多数人都是在完成自己的修行,对于现实中的享受和权欲追求并不那么渴求。再者长年习惯冥想,很容易入定,心思也比较纯。不像唐人,强国之民信仰实力,对清静、无欲的信仰不可能虔诚,毕竟有上进心,就有野心、欲求。天竺相比大唐来说,更是道佛二门中意的传道良土。何况,还能搜寻更多有天赋的苗子,修行功法,传承道统。】

    萧琰心想,最后这点对道门来说更重要。毕竟佛门是修功德,信众越多才能普度众生;但道门是修长生,之所以在民间广泛传道是为了扩大影响,信徒多才容易收弟子,传承道统才是最终目的。

    看来天竺人修道法的天赋应该不错,经常冥想的人,大概对意识、脑域、念力这些,都有影响,就算这一代没有天赋,一代代冥想者生育下去,修法道的天赋苗子同等人数比例下应该是比大唐多。

    大唐修行者中,修武道的是最多的,可见唐人有武道天赋的最多。不过,这应该也是帝国崇尚武道的影响。当然,更和武道的根骨天赋本身就比法道的天赋易得有关。www.

    萧琰正想得出神,忽地唇上一温……

    她顿然抬眉瞋目,怒一声,“李昭华!”

    李毓祯已经清声一笑策马驰前,让萧琰的马鞭抽了个空。

    萧琰一拍马追了上去,怒道:“别跑,让我抽一鞭。”

    李毓祯回头笑,“让我亲一下,抽一鞭。”

    “呸!想得美。”

    “那你亲我一下,我抽你一鞭。”

    “……呸!”她更吃亏了!

    “哈哈!”李毓祯骑着她的汗血宝马,在竹林里如穿花蝴蝶般,轻盈又潇洒。

    萧琰鞭子抽出的翠竹叶,片片疾射如箭,却总是差了一寸,从她身边“哧”声刺过。

    萧琰来了劲头,认真起来。

    两人在幽篁海中切磋起了武道。

    经这么一打岔,萧琰没再思索下去,之后也没再想三清宫和梵音寺打吐蕃南下天竺的事。她并不知道,李毓祯隐下了道佛二门最重要的目的没说。当她知道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出生就与这个目的关联。那时候回想幽篁海这日,她才恍然发觉,李毓祯亲她的那一下,不是为了占她便宜,而是转移她注意力——的确成功了。

    两人一路切磋,从幽篁海北端出来时,日头已经高悬中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