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 214 章 214:五个聪明人

    “这件事第二个聪明人,就是魏景深。”

    李翊浵说了第一个聪明人沈清猗,就跟着说魏重润。

    “魏景深什么都用不做,只去了一趟辩学室,和墨太平交流了一下学问,后面的事,自然有墨者替他推动。”

    那天正巧是魏重润去辩学室的日子,但这不重要,即使不是,魏重润有的是办法将意思传达给墨平。

    后来萧琰回想,觉得魏相公果然是高手,就这么去公利图书楼溜达了一趟,然后回政事堂与宰执吵架,命太医署做预算,跟宰执们继续吵架,撸起袖子在上面架锅,墨平就沉默的在下面添柴,加上一群辅助的扇火党,呼,呼,呼……星火燎原。

    李翊浵写道:“这就是阳谋,光明正大的阳谋。魏景深什么都没做,但什么都做了。别人知道他做了什么,但知道了没用,一没犯法二没犯律三没犯官员戒条,只能干瞪眼,骂几句魏老奸。听说张坦夫在政事堂气急了,骂魏景深田舍汉,魏景深道我本就是农户出身,挨过饥受过饿,最怕就是得病,这病是富贵病啊,穷人生不起,像张相这种,定然是不怕的,生个十七八种病也不怕。”

    萧琰哈的笑出来。

    魏相公是个聪明人,也是个妙人!

    更让萧琰点头赞同的,是他从不以自己的出身为耻,而是无比的坦然,因为我穷过苦过,所以我要为穷苦人争利益。萧琰觉得安平母亲的眼光真的是很好。

    “第三个聪明人是太医令,安定皇甫氏的家主皇甫安存,字康永。宝树应该知道吧,沈至元的生母,她的娘家就是安定皇甫氏的旁支,当然关系已经很远了;但一笔写不出两个皇甫,安定皇甫氏若提出吴兴皇甫归宗,你说他们会不会乐意?”

    应该……是乐意的吧。

    萧琰心里想。

    吴兴皇甫氏是湖州首屈一指的杏林世家,但和大唐帝国的第一杏林世家安定皇甫氏相比,那就差远了,说是米粒之比明珠也不夸张。这可不像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虽然两家在西汉时是同一个祖宗,但早已经分立郡望堂号,东汉时就并列为山东望族了,从北魏到大唐也一直同列一等大姓,谁愿意居另一宗之下?根本不存在归宗之说,完全就是两个宗族了,而且比起其他世家,反而斗得更厉害,谁都不想有另一个崔氏压在自己头上。

    又说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论起同一个祖宗,得扯到老子李耳之前了,要赵郡李氏归宗陇西李那是不可能的。赵郡李氏在大唐立国之前声望一直在陇西李之上,即使陇西李如今是皇族,赵郡李氏也绝不愿意归附,做皇族的附庸,哪里有独立世家的骄傲和风光?

    但吴兴皇甫氏不一样,它与安定皇甫氏差了不是一星半点,如果归回本宗,家族发展就不止是湖州了。不过这也要看皇甫家的想法,如果没有野心,独立为宗还自在一点。

    萧琰又一想,或许这不完全取决于皇甫家自己的想法,湖州那边可能会去信给姊姊,问她的意见,毕竟太医令可是冲着姊姊才递出月桂枝的。

    “说皇甫康永是聪明人,向吴兴皇甫氏递出月桂枝只是一方面——不论吴兴那边是否乐意归宗,他向沈至元示好的用意已经达到了。这位聪明人做的最聪明的事,是第一时间去了墨太平的家。

    “魏景深见了墨太平,总得有人将那份抄本递到墨太平手中去。魏景深不会做这事,他是宰相得处事谨慎,不能将政事堂尚未通过的议案私递外人,即使墨太平守口如瓶,魏景深也不会给人留下这个把柄。若不是皇甫康永去了墨家,也会有人上赶着为宰相办好这件事:京中寒门官员多的是,能揣摩到宰相心思,也有胆色抓住这机会的人不少。

    “皇甫康永为了皇甫家的利益,必须推动这个议案实施,一早就与魏景深同一个立场。既然注定要得罪那几位世家宰执,倒不如一开始就积极站位,还能被魏、邵二位相公看重,以后也会施加援手。更进一步看,他这么做,是向昭华表忠心,就算这个议案没通过,他谋的也是长远,昭华主政后,难道不会重提这份议案?这个体制实施后,也会更加重用他们皇甫家。”

    萧琰心道,果然都不是简单的。

    “第四个聪明人,是墨太平。

    “这件事能这么快被整个长安百姓知晓,内容还传得那么详细,要说没有人在暗中推动,谁会相信?长安有能力做到这件事的人当然不止墨太平,但政事堂几位宰执首先怀疑的就是他,谁让魏景深去见了他呢?但谁能抓住墨者社行事的把柄?说墨者私印张贴发散小报?证据呢?大唐可不允许捕风捉影入罪,或者御史的风闻奏事权针对一个平民?”

    萧琰看到这噗哧一笑。

    没错,帝国有名的大人物,鼎鼎大名的墨家文宗首领,人称墨者太平的,他就是一个平民,官府户籍档上登记的是“匠户”。当然人人都知道这位墨者首领绝不是普通工匠,但问题是,他就是无官身,无士籍,纠察百官的御史风闻奏事去弹劾一位平民匠户?别逗了!御史台绝不想有这笔黑历史,被谏议院翻出来嘲笑。

    没过几天,李翊浵又一封信过来。

    “昨日落衙后,太学、国子监几位经学深醇的博士在高密郡公孔学士府里品茶议经,其中有同为翰林学士的叶弘叶士广。这位叶学士被誉为当今墨学经义第一,和高密郡公一样,也兼着太学、国子监的经学教授。

    “议经中就聊到了当前的热门话题,叶学士说利民利国,又说前日和墨太平聊到这事,他说如果此事为真,朝廷在城乡建立卫生保健站,兼爱社愿意每年捐银一百万两,支持这个公利卫生事业。

    “哦,参与品茶议经的另外两位同僚,一位是太学祭酒,兼道经教授的闵永韶闵用和,人称‘言者不虚,虚者不言’;另一位是国子监儒经教授耿子巩耿良固,人称‘鲠鱼骨’,出了名的直言直语,不吐不快。这两位的诚信品格都是朝野闻名的。——瞧瞧叶学士选的这场合,选的这人,也是一个聪明人。”

    萧琰深以为然点头。

    她对高密郡公不陌生,《士族谱》就背过。

    高密郡公孔尚贤是这一代的鲁郡孔氏家主。鲁郡孔氏也是大唐甲姓世家,乃是以世代传承孔子儒学列入甲姓,所以其他世家可以言利,孔氏却不可以,必须以仁为核心,谈仁说仁做仁,公利疾预卫生就是国家对百姓的仁,孔氏家主如何会说不支持?那当然是要赞成的,至于国家财政是否能支持,那是宰执考虑的事,孔学士目前的正职是左谏议大夫,只负责谏议帝王和政事,可以很任性的表示我只关心仁政不关心财政。

    另外那两位,闵祭酒和耿教授,萧琰不熟,但能与孔学士、叶学士一起喝茶议经,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想必不仅经学深醇,人品也值得称道,阿娘说一个是“言者不虚,虚者不言”,一个是“直言直语,不吐不快”,叶学士转达的墨家首领的承诺不用担心这两人不传出去,而且以这两人不虚言、不矫饰的操守,听者必信。

    不会有人怀疑叶弘传假话,或者墨平说假话,那是不可能的。

    也不会有人怀疑墨平做不到。

    墨者虽然人人简朴,但墨者组成的社团并不穷,兼爱社可以说是大唐最有钱的社团之一。

    墨家开办的墨行社、墨筑社、墨织社、墨食社、墨机堂都是遍布南北、日进斗金的大商会,而这几个墨家商会存在的意义,除了以技实践,利民便民之外,就是为兼爱社的履实做钱财支持,据说每年赢利的五成都会交给兼爱社。

    捐出一百万两银,这对兼爱社来说不算什么,但墨平说的是“每年”,这就是很大的自信和魄力。世家也有这种魄力,不过这种魄力一般是用在有利益的投资上,不管是当前的利益还是长远的利益——比如捐资教育,建义养堂为帝国分担抚养孤儿弃婴,义务承担一部分的修路铺桥,免费植树造林,捐资净化技术,这些都是长远的利益。但是建立公利疾预卫生体制,一旦在帝国铺开,就是持续往里面砸钱却不会得到收益的大摊子,而且这个摊子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负荷越来越重,如果国家得不到收益往里面填,这就会是一个无底洞,大窟窿。

    萧琰觉得世家宰执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但她又觉得,沈清猗这个提案中应该是没有写尽说尽,政事堂现在议的议案,是不完整的。以姊姊对计然学的精到,必然会以计然学的思维去思考一个体制的“源泉”——只依靠国家的投入是会枯竭的,而且对帝国财政也是沉重的负担,不利于公利疾预卫生体制的推广,尤其是往县乡下面建,姊姊应该是设计有“收益源泉”的体系。

    只是政事堂的提案中为什么没有呢?

    是李毓祯将后面的内容掐去了吗?那目的又是什么?引起政事堂争论?观察宰执的反应?还是说,她想敲下去几个宰执?

    萧琰将母亲附给她的上疏抄本又细细读了一遍,心想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中央的支出,也有中央和地方的分担,还有民间的共建,看起来是有水源支持的。

    若非她对沈清猗的心性和智慧十分了解,知道她的才能远远不止这些,恐怕也会以为这就是完整的体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