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 312 章 312:道不可一统

    拜别玉清掌教出来,萧琰脑中还萦绕着掌教最后一句话。

    “以后你们就是人间的神。”

    她遥望远山的翠屏高峰,又仰望高天上的流云,澄碧的青天,心里忽然生出豪情,抬手止住已经候在山下一位年轻道士的行礼,做了个请行的手势,抬步飘然而行,眉目高旷。

    她放声而歌。

    唱的是《果老传》中的——人间仙。

    “我是人间仙,朝吸人间露,夜饮人间风。葛衣麻履,倒骑白驴竞星驰。八万里路云和月,朝游北海暮西极。……但得烟霞供岁月,任他乌兔走乾坤。他时功满归何处,直驾云车入天端。……真至道,不择人,一颗丹心向道恒。息精息气养精神,精养丹田气养身。有人学得这般术,便是长生不死人。……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不到深。有人问我修行法,只种心田养此身。向里修持坚固后,道成自识九霄真。……九曲江边坐卧看,水飞石上迸如雪。谁解长生似我哉,最幽微处是天机。我自忘心神自悦,跨水穿云来相谒。……”

    歌声清亮悠扬,带着人间的勃勃生机,又是不染尘俗的澄静纯净。

    便有笛音随歌而起,又有竹板击节相和。

    那是“韩湘子”、“蓝采和”,这两位先天道君!

    歌声依然清亮悠扬,没有因为两位先天道君伴奏而受宠若惊,歌声与笛音竹板相和,如高天上的流云自由,如澄碧的青空高旷,浩瀚又纯净,令人忘心、神自悦,“跨水穿云来相谒”。

    远山上的银杏树下立着两位貌相清癯的先天道君,正在下悬空棋,一粒粒黑白棋子浮在两人中间。

    东面的玉清宫长老道会子以真元凝了白子落下,“此子心澄至静,不受外界之扰,不错。”

    西面的上清宫长老道静子落了黑子,“墨尊抚养十五年教出的弟子,当然要不错。”

    两人相视,目中皆有满意。

    这一代的星命,他们都要看一看。

    这个“都”,当然不止萧琰。

    ……

    萧琰不知道自己正被八仙中的“曹国舅”道会子相看,并与另一位先天道君品评她;她随心自由的一路而歌,向西边上清宫行去,一曲《人间仙》歌毕,拱手向西南方和西北方各揖一礼,“晚辈萧无念多谢两位先生。”

    晴空中传来两道笑音,悠悠而散。

    这时在玉清峰下修她一路随行的年轻道士才稽首行礼道:“无念道君,贫道理观,奉上清掌教之命,请您入上清峰。”

    理观?又一位青年英才榜人物。

    萧琰回礼道声“有劳”,随这位年轻英才继续向西行去。

    逶迤行出约百里,但见前方山脉耸立,居中主峰高而险峻,满山林木郁郁葱葱,苍翠若云,又有清气腾空而上,萧琰心道:这就是上清峰了。

    看见山在眼前其实还有很远的距离,又疾驰了约百里,才到了上清峰下。

    这里是上清宫的主峰,主殿和配殿阁舍都建在半山上,很多殿舍能看出新造的痕迹。因为前上清宫叛出三清宫的内战,大片殿舍都在战斗中成了废墟,新建的宫殿失去了原来的古老沧桑气息,但是透出别样的清新之气,浅绿色的建筑给人一种经历霜雪后迎来初春的勃发感,萧琰暗思,也许毁灭不一定是坏事,去了陈腐,反而更有活力。

    上清殿前的广场上一群弟子在练剑,萧琰一眼扫去,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一路行入上清宫殿宇内,路上遇到的道士也都年轻,没有超过四十的。看来新建的上清宫不只建筑年轻,人也年轻,当然也可能是年老的她没遇上。不过,上清宫叛出三清宫应该是拉走了很多老人和中坚骨干,新成立的上清宫虽然从外门选拔了一批优秀弟子入内门,但要成长起来成为骨干还需要时间,自然是年轻弟子比较多。www.

    理观领着她进入殿舍后山,沿石阶而上三千余级,到了上清峰的山顶。

    峰顶建有一亭,匾书“呼迎亭”,笔力质朴自然。

    萧琰思忖:一呼一吸皆自然,迎面清风涤尘埃,“呼迎”约摸是此意?

    亭中坐一位青袍道人,远见时觉得不起眼,亭子比这道人更醒目;走近了依然觉得这道人不起眼,质朴得寻常,就好像眼睛掠过一树一草不会细看。但当萧琰意识到自己忽略这位道人时心中一惊:这岂是寻常?分明是气息内敛到朴实无华的程度,时刻融入自然之中。

    她不由抬眼再看“呼迎亭”,笔力质朴自然,呼而外迎而内,自然而然的呼应,想到“一呼一吸皆自然”,她的心中若有所悟。

    渐渐的,她悠长的呼吸中也融入了一种韵律,那是天地脉搏的跳动节奏,日东起而西落,大地春华秋实,四季更替,草木枯荣,这都是一呼一吸,是天地的节奏。

    理观:……这位竟然,就、就这么顿悟了?!

    他不由目瞪口呆,这呼迎亭他看了几十遍都没生个出顿悟,她前后只看两眼就顿悟了?顿悟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容易了??

    ……难道这就是他们天才和绝顶天才的差距?

    理观感觉受到了如山般的重击。

    上清掌教微微一笑,神识如清风:【守静自行尔。】

    理观顿时一震,神色一敛,心道:极是,不要与绝顶天才比,这世上总有比自己厉害的,自己行自己的道即可。他神色端重的向掌教稽首一礼,得掌教示意,转身下山离去。

    萧琰这次顿悟没有花多长时间,睁眼后觉得自己对阴阳转化的道则和生生不息的领悟又进了一层。

    她向亭中恭敬行礼,“晚辈萧无念,多谢上清掌教指点。”

    若非上清掌教坐在这亭中,他身上的道则气息与这“呼迎亭”相应,萧琰单看亭匾三字绝不会有此顿悟。

    这样的见面礼可是珍贵了。

    上清掌教招手让她入亭,一老一少立在东面亭槛边,纵目望去,山中群峦,尽伏脚下。山下一水如带,穿越森林苍莽,蜿蜒迤逦,流过山坡茶园,绿地果园,田畴庐舍……宛若画图。

    而这画图大得令人吃惊。

    萧琰心道:这都是三清宫的地域?

    她知道神农域很大,读过《远古原史》后,更知道这里在上古时代是木巫部的祖地,因上古大战东面大片森林成为洪泽。至近古时代,这里的边缘地带成为炎帝神农氏的族地,而在偏西的地域却是风巫部传承者构建的“传承之地”,以大阵保护于浓密水泽雾气和瘴雾中。至先秦时代,过往的一切都湮灭了,唯有云梦大泽的广阔和凶险之名传下来,传说中有一万八千里。而神农域就是云梦大泽的主体,三清宫则处于神农域的苍莽森林和大泽群山之中,这片地域有多大?

    萧琰以前不清晰,现在居高望下去有概念了:神农域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在三清宫内。

    而另外三分之二,也必定在三清宫的掌控之中。

    上清掌教徐徐声音如山顶的清风。

    “这山下有十万户,有的祖祖辈辈住在这里,久远的已有三千年,历代战乱,又陆续有人避祸而至,一代一代繁衍,有很多成为了道门的弟子,有的修行强己,有的习道济天下,很多能人、大才从这里走出。

    “若以三清宫的建立来算,只两千八百余年。但立道门,已有几万年。道门的道统,是传承远古上古的巫族道统。从伏羲帝时代始,风巫部肩负传承使命的大能就在此秘密建立传承之地,藏于深域构建大阵不为世人所知,只在遗留的巫族血脉中隐称道门,意思即道统传承之门,进此门者,即我传承者。

    “道门的道,是承巫之道,法道、术道、剑道,这三大道统体系,都是道门的传承。说中州道统出道门,这话是没错的。至黄帝时代,因中洲人族大战,道门三大传承中,一部分法道和术道传承分出北上南下两支,随这部分人族北上、南下,北支即萨巫,南支即竺巫。

    “到西周武王时代,道门又将剑道传承分出,由巫族遗脉剑墨子肩负承道之责,赴世间收弟子传道。剑墨子未立宗门,一生收了三百弟子,传承剑道的有,传承非剑道的也有,譬如武道,譬如偃道……”

    萧琰再入剑阁就得以阅读剑阁溯源史,知道剑阁的传道祖师是剑墨子,而武道和偃道皆是远古普通人族所创,由传道祖师剑墨子的弟子继续传承,其中开创文宗一脉的墨子翟乌就是剑墨子徒孙的后人,以文道为大成,在世间以墨为道,世称墨学,此“墨”即尊传道祖师剑墨子。翟乌集文道于大成,尊墨为姓,开创文道一支,称一代宗师是当得起的;但剑道、武道、偃道就非墨翟一脉了,最多是传承了偃道中最简单的机关术。

    萧琰的师尊墨白是“墨武”的钜子,“墨”,是剑墨子肩负的剑道传承;“武”,是剑墨子在远古人族武道的基础上,开创出的新武道,墨武钜子,其实就是剑道武道这两大道统的“道子”,行走世间以墨武钜子代称,世人不知其根源,又因为剑阁建立在墨子之后,遂以为是墨子创立的武宗,而剑阁没有解释,因为剑阁的存在不需要向世间解释。

    上清掌教的声音如清风拂在山头。

    “至先秦时代,道门传道者老子入世传道,道门始以三清宫为名,兴道观,收弟子,向世间广传道法。西汉时代,南下一支道统的竺巫中又创立出普度道,即释迦佛门。自始,道统四分;四分之后,又分支脉,遂成道理万千。这正是道统初分时,道门先代大尊广成子之言:道不可一统。”

    道门之分,即万道之宗。

    伏羲帝时代,风巫部选择立道门的用意,其一是保存并传承道统,其二是将开启天路的使命传承下去。之后道门分支出去,也是为了道统和使命在迁移的人族中传承,让火种四播,遂有萨巫神庙几千年不懈的卜测星命,遂有诸道分支分脉的创立,湮灭或发展。

    萧琰由此想到释迦佛门,在天竺大陆创支,传道受阻后北上中原寻道门的支持,在大浪淘沙有,遂有梵音寺的横空出世一统佛门,所以梵音寺能轻易的在中原成为继三清宫和剑阁后的第三大宗门。因为它们都是出自同门——最古早的“道门”,启道、承道于道门,传道、弘道于世间。

    上清掌教道:“人是由猿兽进化而来,原始的血脉里刻着野兽为了在大自然生存不断掠夺的欲望,这让人族奋进但也内斗,‘道’就是在这奋进和内斗中不断分裂、衍化、发展。”

    萧琰点头表示明悟,因为人的欲.望的存在,加上时日久了思想也会出现分歧,“道门”的承道者也必定会从统一走向分裂,所以“道”不可能一统。于是以广成子为首的先代承道者化被动为主动,留下训言“道不可一统”,只要世间有大变,或者契机出现,就要将道如星火散播出去,道门不应该只有神农域“传承之地”这一道门,要在世间建立很多门。

    而人间的争斗也不完全是坏事,没有争斗就没有前进,虽然分出去的“道”有毁灭、散失的危险,但“道”的发展机遇也蕴在其中。

    当星火四旺,就是汇聚燎原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