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0937章 长江边上

    “哎……”

    杨七长叹了一声,让宫娥们搀扶着曹琳下去休息。

    曹琳的心思碎成了碎片,像是被人抽去了灵魂,变成了行尸走肉。

    一边是父亲,一边是儿子。

    她夹在中间很为难。

    无论任何一方获胜,她都会受到伤害。

    她不可能为了曹家阻止这一场战争,让燕国频频退让,损害国朝利益。

    她更不可能阻止有称霸之心的曹彬。

    杨宗卫不知道何时出现在的御书房门口。

    看到了曹琳如同行尸走肉一样的离开,他心里也不好受。

    他微微上前两步,走到杨七身边,担忧的道:“母后她……”

    杨七悠悠道:“这就是皇家,一切以利益为先,亲情在它面前不值一提。所以,当皇帝,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杨宗卫下意识的点点头,随即见杨七的目光看向他,赶忙摇摇头。

    杨七笑了笑,并没有说什么。

    ……

    数百万的兵马汇聚在边陲。

    他们的力量足以打的九州沉沦,天翻地覆。

    所以统御大军的帅位,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都没有资格。

    御驾亲征在燕国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杨七统兵出征,没有一个官员反对。

    燕国有完善的官员体系,杨七在出征以后的朝征问题,百官会依照自己的职权处理。

    除了一些特殊的事情外,其他的朝征都不需要杨七处理。

    三阁分立下。

    皇帝紧紧抓着财权、兵权、立法权、监督权。

    政权,杨七很大方的放了下去。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杨七深刻的明白这个道理。

    政权交出去,随着百官折腾。

    但是杨七手里的权力,却能轻而易举的铲平他们,这就够了。

    一旦朝廷的治理出现了问题。

    出错的一定不是皇帝,肯定是那些官员。

    民愤也会从皇帝身上,转移到官员们身上。

    民间生起了民愤,杀一批官员足以平息。

    然后再稳抓一两个善政,足以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和信赖。

    在这种制度下。

    不论何时,皇帝都是好人,都是善人。

    有错的都是那些官员。

    杨家后世继任的子孙只要不太昏庸,搞出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那么杨家的皇室地位就不可动摇。

    ……

    乾元十八年,四月十五日。

    百万大军在燕京城外誓师。

    在百姓们的欢送下,轰轰烈烈的赶赴战场。

    杨七作为统兵元帅,他的龙撵在队伍中很显眼。

    在他龙撵四周,没有那些华丽的罗盖、屏扇之类的华而不实的东西。

    有的只有那些背着枪,穿着军装的黑衣悍卒。

    龙撵不大,仅有两丈方圆,里面坐着的只有杨家父子。

    陈琳抱着一柄长剑,蹲在龙撵外的车辕上。

    龙撵内。

    杨家父子相对而坐。

    杨七手里捏着一封长信在读,杨宗卫跪服在软软的熊皮毯上,在帮他烹茶。

    龙撵行进在水泥路上,稳稳当当的,一点儿颠簸也没有。

    所以杨宗卫可以放心的点燃红泥小火炉。

    太子监国之类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在燕国。

    有老杨坐镇在燕京城,有杨三固守在燕京城,有苏易简、寇准、王延龄三人总摄国政。

    纵然杨家父子不在燕京城,依然稳如泰山。

    造反之类的事情没有人会担心。

    杨七又没有老迈,他正值春秋鼎盛,手里又握着数百万大军,没人会在这个时候跳出来找死。

    更何况,在燕国有能力造反的几位,皆是杨家兄弟。

    如今不是在战场上,就是在去战场的路上。

    要么就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

    杨七之所以带着杨宗卫,就是为了让他更清楚的认识到燕国的国力。

    也想让他通过这一场大战,知道知道什么叫做国与国之间的战争。

    也唯有如此大战,才能让杨宗卫看清,什么叫做大局观。

    战场上的大局观。

    似赵光义那种不懂大局观,只知道凭借着自己脑子瞎猜,瞎智慧的皇帝,要不得。

    “瞧瞧!”

    杨七看完了手里的长信,递给了杨宗卫。

    杨宗卫递上了一杯烹好的香茶给杨七,然后顺手接过了长信。

    仔细阅读以后,缓缓抬起头。

    杨七晃着手里的茶杯,笑道:“看出了什么?”

    杨宗卫脸色古怪的道:“皇叔跟曹家舅舅这是在……”

    杨七放下茶杯,示意杨宗卫斟茶,笑道:“两个人之前在南国征战多年,感情深厚。后来有在孔雀王朝征战多年,友谊更是牢不可破。

    但是这一场大战,又不得不打。

    所以两个人在演戏。”

    杨宗卫帮杨七盏茶以后,沉吟道:“国家大事,岂能儿戏。”

    杨七侧躺在了软软的白熊皮上,摇头笑道:“有时候,国家大事,就是这么儿戏。你曹家舅舅,在孔雀王朝的土著里面,挑几千人,派到你两位皇叔面前送死。

    你两位皇叔再挑几千人,派到你曹家舅舅面前送死。

    如此往复。

    他们就能写奏折给朕和你外公,报捷,说杀敌多少。”

    “提前商量好的?”

    杨宗卫意外的问。

    杨七苦笑着摇头,“这种事情根本不需要商量。他们都是战场上的宿将,只要露出一点苗头,就能看的清清楚楚。”

    杨宗卫沉吟道:“有用吗?”

    杨七摇摇头,“一点用处也没有……朕能看清楚的事情,你外公又怎么可能看不清。你外公得知了此事以后,一定会下旨训斥你舅舅,然后再派人去督促他作战。

    所以这种办法,除了拖一拖时间外,没有其他用处。”

    杨宗卫疑惑道:“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让那些土著互相送死。”

    杨七解释道:“不愿意战,跟不战,是两种概念。这是一种态度问题。皇命已下,不战,就是违背皇命,有造反的嫌疑。战了,没出力,就是另一回事。

    这就是你皇叔和你舅舅的聪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