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三百二十七章 饱受折磨的局长

    黑川市公安局局长蔡东临对于林子君等人的到来,说不上是喜还是忧。顶点23S.更新最快

孙涛生副厅长给他打过电话之后,他就知道之前的系列杀人案要由公安部督办了,也就是说这个系列杀人案伯引起了公安部的高度重视,派人来黑川是应有之意。

再多一点压力罢了。

这么多年,他们的压力还小吗?

自从第一起案件到现在,已经发案七起了,局长换了一任又一任,他已是第四任局长了。每一任局长都死盯着这个系列案件不放,都想在自己任上把案件破了,给民众一个交待。他们年年都在查,月月都在查,排查不可谓不细,工作也不可谓不认真。

一个数字便足以说明问题,区区六十多万人口的城市,竟然采集了二十多万枚指纹进行比对,这个工作量有多大,可想而知。

蔡东临依然记得自己刚上任的时候表过的态,如果在他的任期内抓不到凶手,他就自动辞职,不再担任相关的领导职位。

当初雄心勃勃、掷地有声的话语,似乎还在脑海里回荡。

现在,则是有些心灰意冷了。

他也是刑警出身,从一名普通刑警干到刑警队长、分管副局长、局长,是个业务型的领导,他很难接受在有犯罪嫌疑人指纹、足迹、dna样本的情况下却依旧查不清其身份的事实。

肯定是哪里出了疏漏。

是哪里呢?

他想不出来。

但公安部督办案件的专家来了,他们也许旁观者清,能为局中人指点迷津吧。

林子君的大名他早已知晓,在之前担任分管刑侦的副局长时他就对这个名字很熟悉了。

如今见到真人,却比他想象中的更加年轻,他带来的人同样年轻,甚至比他更年轻。

这帮年轻人,会给他带来惊喜吗?

他没有让刑警大队长介绍案情,这个系列案子,比他更熟悉的人怕是没有了。

第一起案件发生于1988年,黑川市公安局的简要案情记载:1988年5月26日17时许,黑川矿业公司23岁的女职工宁某被害于黑川区永丰街家中。现场勘查中描述受害人“颈部被切开,上衣被推至**之上,下身**,上身共有刀伤26处”。

这起案件,时任当时黑川市公安局黑川分局刑警队队长的蔡东临认为应该很好查。

为什么呢?一是发案时间的问题。当时正处于下班时间点,下班回家的人很多,总该有目击者吧。二是当时的现场留下的痕迹比较多,比如受害人的大腿内侧留下了血手印,应该是嫌疑人留下的。三是基于现场情况做的一个推测。嫌疑人把受害人的上衣推到胸口上,下身衣裤扒掉,加上受害人内侧的血手印,说明嫌疑人是想歼尸的,但受害人又没有受到性侵。那么,很有可能,嫌疑人有性功能障碍。最后,受害人身上有26处刀伤,符合心理变态的特征,因为不能实施性侵,以用刀捅人的方式发泄变态的**。

林子君对于蔡东临的判断也是认可的,但为什么这一起案件没破呢?

蔡东临也很迷惘,按说当时,他们也下了不少工夫,先是把受害人认识的熟人然后是陌生人作为调查对象,对周边的大量居民进行了调查走访,甚至做到了一户没落,竟然没排查到有用的信息!

当时,专案组结合排查情况,认为,嫌疑人应该是经过踩点的,对现场周围环境很熟悉,包括受害人家里的情况,不然的话,一般人会在下班高峰期入室作案吗?

至于嫌疑人的动机,可能并不是单纯的情杀、财杀、临时起意杀人。现场没有发现杀人的凶器,也就是说被嫌疑人带走了,按惯例带走的凶器也就是他随身携带的,之前就有杀人的计划。捅了受害人26刀,是为了仇恨还是泄愤?

这些问题,随着多次大排查的失败,随着嫌疑人长达六年之久的偃旗息鼓,造成了警方的迷惘。

但在六年之后,又一起案件的发生,使得案情变得清晰起来。

1994年7月27日14时50分许,黑川市供电局19岁女临时工施某在其单身宿舍遇害。受害人“颈部被切开,上身共有刀伤36处”。

【讲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安卓苹果均可。】

这一年,蔡东临已经是黑川市公安局刑警支队长,一接到这个案子的信息,他的脑子里顿时想起了六年前的案件。

受害人同样的被犯罪嫌疑人捅了数十刀,同样的颈部被切开。

太熟悉了,这个曾经让他梦萦魂牵的案件!

那个犯罪嫌疑人又作案了!

大概他以为六年过去,警方已经不记得当初的案件了吧。

他哪里知道那些未破的悬案就象一把利剑时刻悬在办案刑警的头上、时不时地就会在他们掌握了新科技新线索时刺他们一下?

犯罪嫌疑人六年前在黑川,六年后又回来了?似乎不大可能,最有可能的反倒是这六年他基本上都在本地居住、生活。

好吧,再来一次排查,采集指纹进行比对。

然而,这一次的指纹采集依然没有效果,警方再次把犯罪嫌疑人给漏掉了。

一次不行,两次;

两次不行,三次。

结果,犯罪嫌疑人再次销声匿迹,从警方的视线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