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三十一章 万事俱备

    刘备能够知人善任,可他却不是预言家。他的识人之术,那是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你至少要和别人见过,朝夕相处之间,才能够通过别人的行为习惯、性格爱好、衣食住行等等方面才能判断那人的品性以及才能。

    太史慈和刘备相识不假,也颇为欣赏这位为了偿还恩情,不远千里从辽东赶往北海,为孔融充当使者求救的义士!可这不意味着他能够以徐州牧的身份,书写信件去招揽太史慈!

    这倒不是说刘备摆什么架子的!实在是以这两汉时期的举荐制度来看,这么贸然的用人,那是会承担很大的风险的。

    然而,刘备也不是庸主,他不知道荀逸的识人之术如何。可荀逸这么力荐一位他都颇为欣赏的义士,又如何能反驳了荀逸的好意呢?

    他立刻就应允了荀逸的话,先用书信招揽一下这位还在辽东的义士,看看能不能真的将他招揽过来。

    这差不多是荀逸首先在刘备的面前谈论人才!这个话题一开始,荀逸那是口若悬河,这天下间谁还能比他更配谈汉末三国时期人才?

    这招揽不到是一回事,这知不知道又是一回事了!

    而荀逸所说的这一切,让刘备又是叹为观止!只感叹荀逸这位落魄的寒门子弟,终究还是荀氏子弟,这在乡里之间都能够知晓天下杰俊。刘备将荀逸所知晓的人物,都默认为是荀逸在乡土时所听来的士族风闻了。

    这并不奇怪。

    社会的风气,便是如此。汝南许邵两兄弟就很喜欢评论一些人物优劣,久而久之就有了月旦评这样的习俗出来。颍川和汝南不远,这想必也是有那样的风俗在的。

    翌日,荀逸立即派遣信使将刘备招揽太史慈的书信送往辽东。

    辽东和徐州的距离还是挺远的,一陆路的话,那至少得要一个多月。这水路的话,无疑是更快一点儿,但所需的时间也不短。

    也不知道还在辽东的太史慈收到了这书信,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这是初平元年,袁术才攻取九江没有多久,朝廷所任命的扬州刺史死在陈温的手中。但也有一说法是陈温病逝的,袁术这才去拿九江,以扬州刺史自居的。可无论哪种说法,都可以毫无疑问的说袁术这位扬州刺史绝对是得不到朝廷的认可的。因此,朝廷才委派刘繇为扬州刺史,夺回扬州的治理权。

    刘繇和太史慈两人为同乡,这刘繇军中那自然也有不少太史慈的友人在那边述职的。故而,太史慈才会在明年前往扬州,相投于刘繇。然而,太史慈即便是和刘繇为乡人,可也没有得到重用!

    兴平元年,刘备能够招揽到太史慈的可能性,还是有那么一点儿的。

    当然,这徐州的危急局势,也不是一两位名臣名将就能够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