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二十一章 初见(三)


    “看你那么喜欢吃,我心情一好,就埋单了。帮你省了银子,怎么你反倒不高兴吗?”

    凌若谷挠了挠头道:“开心的紧,只是怕你说我又讨你便宜。”

    这时一个老汉挑了一担豆子从二人身旁匆匆行过,白衣少年急忙拉住道:“给我来两斤。”

    说着捡了一颗喂到凌若谷口中:“尝尝,很好吃的。这叫翡翠豆,世间只有此地种得。从前有京城的大老爷和扬州的盐商移栽过,都不成,到了别处全变了品种。别看它个头只有寻常蚕豆的一半,价格确是那些蚕豆的几百倍。这豆子最奇特之处在于它成熟之后,壳里的仁还是跟嫩蚕豆一样通体碧绿,人们这才唤它作翡翠豆。”

    凌若谷仔细一嚼,味道果然与普通的蚕豆大不一样,香酥可口,入口即化,更妙的是竟有一种回甘自舌底生起,直入心脾,令人回味无穷。再看那箩筐中的翡翠豆,形体匀称,竟粒粒都是小指尖大小。

    挑担子的是个老汉,闻言急忙摆手道:“两位公子爷,实在对不住,这豆子可不敢拿来卖的,今个一大早知府汪大人就差人来到寒舍,命小人速速将上好的翡翠豆送来知府衙门,说是皇帝派人来要的。莫说两斤,就是少了半斤,小老儿也担待不起呀。”说完抓了两把塞到白衣少年手中道:“公子乃是识货之人,这个送你们的,不收钱,就当是小老儿给二位赔礼了。”

    凌若谷可不肯欠老汉这个人情,丢了一两碎银子过去,恨声道:“又是这姓汪的知府,专门行些鱼肉百姓的勾当。这皇帝所派之人想来就是那个阉贼。”

    老汉急忙凑近凌若谷耳畔,低声到:“听公子口音想来是外地人,俗话说祸从口出,此话在永昌城内可是说不得的。这汪知府一向贪得无厌,无恶不作,老百姓背后都管他叫‘枉法’。你这番话若叫旁人听到,万一将你们告发,麻烦可就大了,两位还是速速离开此地为妙。”说完担起箩筐匆匆告辞而去。

    凌若谷正自恼怒间,白衣少年扯了扯他的衣袖,手指着前边说道:“谷哥,你看那些人好生奇怪。”

    凌若谷顺着所指的方向望去,一个剃头匠的摊子,后面排了长长的队伍,起码有二十来个人,清一色的书生打扮。不由笑道:“这有何奇怪,人家手艺好,自然有人来捧场,宁肯耽搁些时间排队等候。这不正应了酒香不怕巷子深那句话,我看你是少见多怪。”

    白衣少年说道:“你再看仔细些,这些人竟全是读书人,难道只有书生需要剃头吗?何况他们根本不是来剃头,而是要那剃头匠剃须的,你不觉得其中有些古怪吗?”

    凌若谷再仔细瞧去,果见这些书生都是剃须不剃头,前面刚剃好了一人,后面排队的却又多了五六个,片刻间队伍又长出了一大截。

    “剃的倒干净,这下真的成了‘微须’,朱老夫子也实在难为咱这做弟子的了。”一个瘦长的书生剃完胡须,摸了摸下巴叹道。

    白衣少年见得此景,不由大笑道:“依我看未剃须之时,兄台倒是‘微须’,这一剃变得干干净净,倒变成‘无须’了,怎么还是‘微须’,你的先生是怎么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