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 116 章

      在常会计这个一直在大队部工作的人看来, 知青们都憋着一颗不时给大队找点麻烦的心,现在陈开武突然想要换粉条,该不是想留下平安庄大队私下换粉条的证据, 向公社举报吧。
  
  到时人证物证都在, 夏菊花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楚了。
  
  夏菊花想明白常会计为啥叫自己, 看了陈开武一眼, 不在意的笑了一下, 对常会计说:“没事, 你尽管带着小陈去四队, 让他带上自己的红薯, 有多少就换多少,想必小陈也能体谅,咱们社员不能多换给他的苦衷。”
  
  听到没,说换就是用红薯换,六斤换一斤,别想说啥拿钱买的话。有人问起来,刚才夏菊花也说明白了,因为知青也算是平安庄大队的人,所以社员宁可自己多受点累, 全当帮忙替他们漏粉儿了。
  
  陈开武的脸青一阵红一阵, 好半会才说:“大队长, 常会计, 你们放心。知青里是有不安好心的人, 可我陈开武不是。你们换粉条给我,我心里感激还来不及呢, 不会做那种当面说好话, 背后捅刀子的事儿。”
  
  说到这儿他明显迟疑了一下, 才对夏菊花说:“大队长,我听说社员们替粮站漏粉,都是七斤出一斤粉条,就按这个比例给我换就行。”
  
  常会计不由看了夏菊花一眼,他听得出来了,陈开武显然知道知青里有人要搞小动作,所以借着自己想换粉条来提醒夏菊花。
  
  刚才自己算是小人之心了。不过常会计不后悔——整个平安庄大队在夏菊花的带领下,分的口粮都以小麦为主了,以前哪敢想这种好日子?现在他就在边上,肯定得提醒夏菊花一声。
  
  小人就小人吧,大家伙都能过上好日子,这个小人他认了。
  
  夏菊花对常会计的提醒,心里还是很感动的,笑的分外轻松:“行,常会计,那你就带着小陈去吧,按他同意的比例换就行。”
  
  看着两人出了门,夏菊花把知青里的人过了一遍,想明白可能是谁想做小动作,嘴角的笑就变成了冷笑:先是想跟社员学漏粉,接着想查清楚平安庄换粉条的底线,邓春林的小脑袋还挺够用的嘛。
  
  可惜没用到正地方。夏菊花想明白了,也就不放在心上了。邓春林就算抓住平安庄大队的把柄,能告状的地方除了公社就是县里,这两个地方有她熟吗?
  
  明显就是在做无用功,夏菊花把他当回事儿才怪呢。这不,听说陈开武同样是用七斤红薯才能换来一斤粉条,整个知青点的知青们,就没有一个再跟平安庄社员换粉条了的吧?
  
  他们的口粮还不如社员们的多呢,红薯仍然占口粮的三分之一,都换成粉条的话,他们开春的时候就得饿肚子!
  
  知青们不知道的是,陈开武和董进步回家那天,走着去县城的路上,正好碰到刘志双开拖拉机送货,主动邀请两人坐拖拉机不说,分别的时候还一人送了一斤粉条,说是难得大家聊的来,让他们给家里人带去尝尝。
  
  陈开武换的粉条里,就有董进步的一份,都在两人的行李里装着呢,哪能要刘志双的粉条?可刘志双比他们力气大,将两人送到汽车站就跑了,两人又怕误了车,只好收下这份礼物。
  
  “进步,等咱们休假回来,别跟他们说刘志双让咱们做顺路车的事儿。”陈开武叮嘱同伴。
  
  董进步又不傻:“我知道,这肯定是大队长为了不让咱们吃亏,特意让刘志双送咱们一趟。我就不明白了,邓春林天天折腾,也没折腾出个啥明堂来,咋就是不死心呢?”
  
  自己的意图能有人明白是好事,不过夏菊花并不在意,她已经把编小茄子的苇皮泡好,也想出咋才能把玉米给编的逼真,在家里忙的正起劲呢。
  
  而小满的红翠那里,被叫来帮着烧火的人,是夏虎的媳妇张凤玲——夏龙的媳妇许红翠得在家里给大家做饭,加上夏满仓已经相看好了对象,定下二月初结婚(农历),得在家里忙着准备结婚的东西,就没过来。
  
  七奶那边进展也很顺利,人家编了一辈子东西的经验派上了用场,一窝小鸡崽儿编的惟妙惟肖,乐乐看了拿一只在手里就不松开了。
  
  王彩凤很不好意思的想从乐乐手里夺过小鸡,不料一向很听话的乐乐就是不松手,七奶忙让王彩凤别抢了:“这又不费啥事,让孩子玩儿去,我回去再编一个就是。”
  
  夏菊花根本不参与这个话题,她仔细看过了,七奶编小鸡用的苇皮跟她编辣椒的一样,都是重新劈过的,比一般的苇皮窄了不少。
  
  “七奶,是不是得让破苇皮的人,专门破点编这些小东西的苇皮?”夏菊花问。
  
  七奶正在看夏菊花已经穿好的一串小辣椒,听了笑着说:“是得破点儿,要不把工夫都耽误到重新破苇皮上了。”
  
  现在可不光漏粉房分工协作明确,编席组那边破苇皮与编东西的、染颜色的也都分开了,每个步骤分工明确,节省了不少时间。
  
  等到六个系列的东西都编好后,夏菊花就让刘志双用拖拉机送自己到县供销社,好让郑主任给把把关。郑主任一见夏菊花就高兴——这速度也太快了,他本来以为得再过个六七天平安庄才能准备好呢。
  
  再看夏菊花把东西在会议室摆的满满当当,字席占了三张桌子,笔筒和小篮子占了一张桌子,而七奶编的动物们,则是鸡家族占了一张、十二属相另占一张桌子,夏菊花编的挂饰又是一张桌子。
  
  五颜六色的编织品摆在一起,给人的视觉冲击不是一般的大,郑主任兴奋的自己鼓起了掌:“夏大队长,你们平安庄人也太有头脑了,这些东西只要往地区一送,我保证没有别的县啥事儿了。”
  
  郑主任所以有这样的感叹,是因为别的县供销社见平德供销社上次凭编织品出了大风头,回去也组织本地社员们搞起了编织。还是那句话,有手艺的人多研究一会儿,平安庄原来的产品还是很容易被模仿出来的。
  
  因此郑主任前次才提醒夏菊花,让她注意品种多一些,就是为了防止被人快速的模仿出来。
  
  夏菊花听了前因后果,就算心里有气也没办法——上辈子电视里演这样的事儿,连vcd、dvd那么高级的东西,还有人模仿呢,何况平安庄这些没啥技术含量的编织品。
  
  她只能在心里默默记住这件事,时刻提醒自己平安庄再出啥新花样,要编出足够挣一波钱的数量再往出放。
  
  现在她只能问郑主任:“那你准备啥时候往地区送?”
  
  郑主任的心理是矛盾的——送早了怕被人学去,送晚了又怕地区供销社相不中的话,连再琢磨新品种的时间都没有。于是问夏菊花:“夏大队长,你有啥好主意没有?”
  
  夏菊花想了想说:“要不郑玉任你把样品送到区供销社的时候,跟他们签一个保密协议,谁要是把我们的新花样泄露出去,谁就赔钱给我们平安庄?”
  
  郑主任觉得十分不可思议:“给区供销社提供当地特产,是我们县供销社应尽的义务,咋还能让区供销社给我们签保密协议呢?”
  
  夏菊花对郑主任有些无语了:“主任,你都说了别的县也有模仿我们平安庄产品的,如果这次不签保密协议的话,万一有哪个县供销社的,跟地区供销社里面人关系好,把我们的产品给人看了,人家学会了编出来,我们不就白费工夫了吗?”
  
  郑主任被问的哑口无言,好一会儿才说:“可是夏大队长,地区供销社是我们县供销社的上级单位,只有他们给我们下任务,我们从来没……”
  
  既然郑主任没胆子让地区供销社签保密协议,夏菊花干脆说:“那就等着最后到时间了再送。他们看得上呢,我们就把编好的都给他们,要是看不上,我们自己想办法卖给别人,你看咋样?”
  
  不能尽早向地区供销社报喜,郑主任又有点儿怕自己风头被别人抢了,二意三思的下不了决心。夏菊花可没时间跟他磨蹭:“郑主任,这样品你也看完了,你就说你觉得我们这些产品咋样吧。”
  
  见夏菊花没有了往日的随和,郑主任也知道自己刚才表现有点差劲,往回找补说:“当然挺好,我刚才不是说了嘛,如果拿到地区去,就没别人啥事了。”
  
  夏菊花点了点头:“那郑玉任你给这些东西定个价吧,如果希望我们平安庄的编织品参加博览会,我们就得每样一百件成品编出来,你看是不是把定金先付了。”
  
  于是便进入了定价环节,除了笔筒和字席以往有价格之外,夏菊花和郑主任真是一样一样掰扯——后编的几样太费工夫,加之平安庄工分值的提高,编织品价格不上去,回去没法给妇女们记工分。
  
  最终讲好的价格是鸡家族每组八块钱,十二属相每组十五块钱,而夏菊花编的挂饰每挂六块钱。郑主任很为难的跟夏菊花商量:“夏大队长,要不每样你们只编五十个吧,这个价格实在太高了,就算拿到博览会上去,恐怕也……”
  
  夏菊花想想同意了:这时候大家都还在为解决温饱奋斗呢,刚才谈价格的编织品,最终的销路肯定是面向友好国家。这个时候的友好国家才几个,卖不出去砸到自己手里还不如少编点儿。
  
  “行,那这几样我们就都编五十个,字席和笔筒还按一百个编吧。”
  
  郑主任见夏菊花如此理解自己,心里有些不好意思,咬着牙让会计马上给平安庄付了一半的定金,张罗着让人把东西放进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