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 93 章

      盖漏粉房的地方, 是特意选出来的,离村东口的路不远,以后真要往出运粉条, 或是往平安庄运红薯都方便。这次划地方大队挺支持, 由着平安庄直接围起了三亩地大小的地方, 夏菊花也没客气, 尽着烧好的砖先把三排房子的架子给搭了起来:
  
  一排房子里可以安放那六台绞浆机, 到时大家在里头绞浆不用再被风吹的只能把手放进袖子里取暖。
  
  下一排房子被隔成八间, 间隔用的是火墙, 灶口在房子外面, 需要烘干淀粉的时候在外头烧火,屋里不会有烟味。
  
  最后一排房子被一分为二,一间里头挖了窖,除了地面连窖里也能放红薯,另一边则要垒上六口灶台,每张灶台都能装上十二人锅,用来漏粉儿用。
  
  夏菊花都想好了,如果红薯不多的话就放进窖里,上头多搭些杆子, 那边漏好了粉, 直接挂这边沥干, 整个漏粉的过程都可以在这间院子里完成。
  
  这就是一个纯手工的粉条厂呀。夏菊花看着认真垒墙的人们, 心里美滋滋的想。
  
  “夏队长, 想啥呢这么高兴?”有人打趣的问夏菊花。
  
  夏菊花一回头,竟然是从秋收起再也没来过平安庄的薛技术员:“你咋来了, 我光看他们干活了, 都没听到拖拉机声。”
  
  薛技术员一笑:“我今天是骑自行车来的, 没开拖拉机。”
  
  夏菊花也没在意,现在平安庄秋收都收完了,还真没啥用得着拖拉机的地方。薛技术员见她没问,主动说:“我今天来,是要跟夏队长告别的。”
  
  好好的跟自己告别?夏菊花觉得自己有些没听懂:“你要回家过年呀,现在早点儿吧?”
  
  薛技术员眼里全是笑,语气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不过声音故意放低了些:“我爹解/放了,我们全家人都可以回京城了。”
  
  几个关键词在夏菊花的脑海里徘徊了一会儿,她才明白了其中的含义,不由替薛技术员高兴起来:“那可真是好事儿,你爹娘这些年身体都挺好吧,没糟啥罪?”
  
  罪是肯定得糟一些,不过跟近在眼前的团聚比起来算得了什么?薛技术员就点头:“都还不错,他们上个月已经回京城了,前几天我的调令也来了,这是我新单位的地址。”说着把一张写着地址的纸递给夏菊花。
  
  夏菊花接过来一看,上头写着:中华机械研究所,还有一溜数字。
  
  见她一直盯着纸看,薛技术员有些懊恼自己忘了她不大认字的事儿,刚想直接告诉夏菊花,人家已经指着那一串数字问:“这是电话?是你家的还是新单位的?”
  
  薛技术员就更懊恼了,要过纸来从上衣口袋拔出别着的钢笔,又写下一串数字,还细心的在后头标明了哪个是家里的,哪个是单位的。
  
  夏菊花接过来郑重的放好,才问:“你走了。林技术员是不是也要走?”林技术员直到平安庄所有粮食都归了仓,才被送回农技站,这些日子也没露面。
  
  薛技术员摇头说:“林技术员家就是地区的,大概暂时不会走。”
  
  见夏菊花松了一口气的样子,薛技术员有点儿好笑:“夏队长,这一年在平安庄多亏你照顾我,以后你到京城或是有啥需要办的事儿,都可以给我写信或是打电话。”
  
  夏菊花直摇头:“说啥呢,这一年你给平安庄出力还少了?又不拿平安庄的工分,天天跟着没日没夜的忙活。眼看着又要漏粉了,你倒要走了,今年的头一茬红薯粉儿都没喝上。”
  
  这么一说还真把薛技术员的馋虫给勾上来了:“婶子,你再给我做一回红薯粉儿吧。”
  
  “当然得给你做红薯粉儿,不光做红薯粉儿,还得给你包饺子。上车的饺子下车的面,不吃饺子咋行。”夏菊花十分肯定的说。
  
  用一顿饺子送走了薛技术员之后,夏菊花深刻的认识到,春风离自己越来越近了,是时候考虑一下以后的路了。
  
  可是哪怕自己替挂面厂炒了两千斤花生,自己手里的钱离一千还差好几十,在别人眼里不少,在夏菊花眼里不多。
  
  等春风吹来的时候,拿来做小本生意是够了,要想不再这么累的赚养老钱,还差得远。
  
  没错,夏菊花的终极目光,放在了齐卫东将来在县城盖的那个农贸市场上,她的理想是自己能买下几个摊位,然后出租几个自己用一个,哪怕自己经营的摊位挣钱不多,另外几个摊位的租金也够她养老了。
  
  没办法,上辈子最多的见识都是从电视里看来的,里头可有不少人出租房子挣钱呢。
  
  夏菊花上辈子听人说过,那个农贸市场里头的摊位,一开始没人愿意买,只要三四百块钱就能买下来。等大家发现赚钱后想买,就涨到了一两千甚至更多。
  
  这要是一开始自己就跟齐卫东合伙盖农贸市场多好,夏菊花明知道自己这个想法不现实,可还想做做梦:到时候自己就把摊位都先留着,等涨价了再卖出一部分。
  
  最终夏菊花也没放弃自己留几个摊位的念头,因为她觉得自己不是做买卖的人,最后能指望的还是租金。
  
  要是让齐卫东知道夏菊花有这个想法,他头一个就不同意:不是做买卖的人,还能从自己手里给平安庄人抠出那么多好处,哪怕是给粮站漏粉,该收加工费的时候一点儿也没手软,还让他小叔觉得夏菊花为全县农民立了大功?
  
  现在又到了齐卫东与夏菊花见面的时候,没别的,齐卫东看上的依然是平安庄的红薯粉儿:“婶子,你们今年种的红薯多,社员也不能一天到晚光吃粉条,还不如把多的交给我换成现钱。”
  
  夏菊花的头先摇了摇:“到现在我们也没收到究竟交不交公粮的消息,红薯都不敢动呢。”
  
  齐卫东进村的时候就听到了绞浆机绞碎红薯的声音,夏菊花竟然跟他说红薯还不敢动,逗他玩儿呢吧:“婶子,咱们可不带这样的。我在县里都听说了,今天上头的救济粮都拉来了,还用得着你们交公粮?”
  
  救济粮都拉来了?夏菊花还真是头一回听说,忙拉着齐卫东问:“拉来了多少,县里说没说咋分?”
  
  齐卫东也就是手底下的人看到运救济粮的车才知道一点儿,哪知道咋分配的事儿?不过还是就事论事儿的说:“婶子,我觉得不管来了多少救济粮,都没你们平安庄啥事儿。”
  
  “我们也不指望着能分多少救济粮,只要不收我们的公粮就行。”夏菊花现在就这么一个想法,可惜没有人给她确切答案。
  
  为此李长顺坐着牛车去了公社好几回了,都没从张主任那里得到准信,只说让各生产队先留出一部分公粮来。这一部分是多少,跟原来一样多还是只留几成,没人说得清楚。
  
  现在来了一个从县城出来的齐卫东,还是一样没有确切答案,夏菊花忍不住叹气:“领导也不知道中咋想的,咋就不让人心里落个实底呢。”
  
  齐卫东也想得个实底:“婶子,你就说头一批粉条能给我多少吧,啥时候能取货,我还按去年六毛一斤给你们。”
  
  夏菊花用你是不是觉得我傻的目光看齐卫东:“去年红薯啥价,今年这年景红薯还能是那个价?”
  
  所以越是强调自己不会做买卖的人,越不好跟他谈买卖,现在齐卫东就是这个感觉:“那婶子你说,得多少钱一斤你才能卖?”气得他连换字都不提了。
  
  “七毛五。”夏菊花觉得自己不算狮子大开口——今年承平地区全都受灾,红薯产量不大,舍得漏粉条的更少,现在拿出粉条就是稀罕东西。
  
  稀罕的东西能从便宜喽?
  
  齐卫东今年这么早就跑来要粉条,想法跟夏菊花差不多,心里默算了一下自己的成本,咬着牙说:“行,七毛五就七毛五。婶子咱们可说好了,这个价以后都不能变了。”
  
  哪怕今年红薯少,七毛五一斤的价格平安庄也赚大了,所以夏菊花斩钉截铁的说:“咱们都打多少回交道了,肯定不会变。”
  
  齐卫东这才满意的笑了一下,生意人的嘴脸全收,跟夏菊花拉起家常来。当得知平安庄的小蓝子等东西,供销社一直在收,起了好奇心,非得到场院里见识一下不可。
  
  拿他没办法的夏菊花,只好让刘保国带着齐卫东去场院,刘保国对这个任务还很满意,一脸严肃的拉着齐卫东的手说:“叔,走,不能松开我的手,丢了见不到奶奶。”
  
  齐卫东乐着拉着刘保国的手,一前一后出了院门。王彩凤有点儿不放心:“娘,保国能行吗?”
  
  “有啥不行的,他自己那天不是还跑到场院找我去了。”夏菊花想起那天自己在场院门口见到刘保国的情景,心里也有点儿后怕:“多亏他腿短没跑出村儿,要不上哪儿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