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三十四章 比武

    但今日不过是武举比试看热闹,喝酒应是误不了什么大事。而且这宫里酿的酒未免也太淡了些,就算让他喝个十坛脸都不会红。

    潘进贵不屑地看了眼另一边文臣坐着的看台,朝方志努努嘴道:“这种武举考试,这些儿个文人懂什么。方兄,下面这些考生,你看好哪个?”

    正巧那边坐着的几位文臣也朝这边的看台望来,眼神里流露出鄙夷与不屑,怕是也瞧不上他们这些武人的粗鲁举止。

    夏国的文武之争由来已久。虽无明文规定,但举国上下人所共知的是,夏国重文轻武。武举考试无人重视,形同虚设。

    不过刚开始的时候这股风气并不强烈,毕竟太祖皇帝就出身武将,且那几位开国的猛将也都还在那撑着,所以武将虽被抑制,但在庙堂之上也还算说得上话,不至于成为朝廷靠边站的角色。

    可随着太祖皇帝驾崩,新帝登基,当时夏国已固,五国基本平定,新帝便觉得无需再用兵了。飞鸟尽,良弓藏。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新帝便彻底打压武将,压得这些武将都不能翻身。

    在这风气之下,不仅朝堂上的武将被排挤得厉害,就连考武举的举子都被文举举生看不起,百姓都觉得参加武举就是不务正业,这些武举考生个个都胸无点墨,只会舞刀弄枪。每年提到科举,所有人的都关注文科考试,武举的情况根本无人问津。

    这风气一直到先皇显宗才有所改变。先皇是个有野心的,不甘心夏国就守着东边这块疆土不进,励精图治,重新重视武举,提拔武将,这才慢慢将武人的地位提了上来。直到显宗御驾亲征,一举带兵打下凤国后,武将的地位更是大大提高。明宗登基后,每年的武举考试他都会亲自过问,大臣一看这风向,就知明宗并无抑武的意思,便也都重视武举举子的选拔,而且明宗极为重视武举的殿试,每年的殿试都会仔细挑选人才。

    比如今日站在皇上身边的护城将军赵有功就是明宗亲自点的武状元,是真正的天子门生。

    站在最高的望台下保护皇上的赵有功似是感受到哪来的视线,手心不由握紧了刀柄,环顾四周发现并无异常后,才回转身来继续看紧望台。今天来校场观赛的人太多了,又鱼龙混杂的,皇上说要与民同乐,他们这些护卫可不能有一刻的放松,让一只蚊子飞进来都算他们的失职。

    方志收回视线,看了眼校场东边比武的场子,笑道:“但凡能参加武举考试的,都是由地方推荐人才,然后经院试、乡试、会试考核,最终成绩优异者才有资格来参加今天的考试,虽说今天这里只考赛马和比武,但在这之前这些举子个个都还比过其他几科了,比如射艺,这又分平射、筒射和马射,样样都要过才行。这般考法,就算我下场也未必过得了,要我看来,这些举子都挺不错。我也不曾对这些举子有过了解,不知潘将军怎么看,觉得哪个举子好?”

    “要我说,这东昌府的谢卓恒就不错,目前就他样样都最高分,看来今年的武状元应该就是整个人了。”

    东昌谢家?方志眉头一皱,想到了大哥给他写的信,信里说过,若是他在京城遇到了困难解决不了,可去找东昌谢家家主帮忙。不知这个谢卓恒是否与大哥信中的东昌谢家出自同一家。

    “与他交谈的可是李小将军?”

    比武场边站着的李崇耀穿一身湖蓝色的常服,看来今日他是做看客来瞧比赛的。看到谢卓恒跟李崇耀走在一起,方志的眉头皱得更深了。

    “看来李小将军今天是来看比赛的,说起来,大家今天可有看到李老将军啊。”潘进贵转身问后面的武将。

    “俺今天刚来时看见过李老将军,”大胡子武将嚷着嗓子说道:“他本来坐那边的看台的。”他用手指了指左手边一看台,“现在不在了,不知道他去哪了。”

    提到李老将军,场面有些冷了下来。李老将军一生驰骋沙场,战功赫赫,五个儿子四个战死沙场。这样的老将,该为国战到最后一刻,就算战死沙场也是他的荣耀。现在圣上以一句“将军老了,该好好养病”就收回了他的兵符,还把李家军给打散,分了一拨人给赵有功的护城军,这叫他们这些带兵的如何不心寒。将心比心,要是今日皇上要的是他们这些武将手里的兵,恐怕也是不乐意。

    烈日当头,秋风也吹不走校场上的热气。校场周围人声鼎沸,热浪夹杂着声浪从四面八方涌来,校场地上的土块都被晒得滚烫滚烫的,草丛中有几只秋后的大肚蟋蟀在蹦来蹦去。

    李秋雅有些失望,原以为二皇子会让元春先领着自个儿去见一见他的,没想到这太监直接就领着一行女眷到一看台观看校场里的比赛。比武赛马这等野蛮之事,她们这些世家小姐可有什么好看的。

    这台上虽能遮挡日头,但四面通风,热气熏地人黏腻难受,身上的衫子都有些微微湿了,还不如待在帐中凉爽舒适。

    她偷偷瞧了眼首辅家几位小姐,只见她们丝毫未见热态,几人谈笑嫣然,笑声如铃,就好像下面这跑马和比武有多精彩绝伦似的。

    “呀,那可是杨国公家的杨公子,他怎么也在下面?”程四小姐忽掩帕指了指校场中的某处,惊讶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