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1章 甲午战争(上)

    众将沉默,大家都知道邓世昌喜欢带着“太阳”上舰,没想到是这么个结局。

    “为什么?为什么会输?”刘步蟾闷声道。

    “我看过一张表,具体数据不记得了,上面有每一艘军舰每一门炮发射的炮弹的记载,上面就算出来了,北洋水师的命中率略高于日军。但为什么还是会输呢?因为海战不光是比人,更比舰。炮少,船慢,船的设计不先进,着火之后不容易被扑灭,导致弹药殉爆。还有就是运气,谁想到一开战旗舰的指挥塔就中弹呢?”

    李鸿章说:“海战之后发生了什么?你说北洋水师实力尚存,但为何又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第二阶段,在陆上,清军防守鸭绿江,被日军趁夜偷袭,攻破一个据点之后,其他各军不战而逃。然后日军由在旅顺附近登陆,清军没有主动进攻,坐视日军站稳脚跟,然后开战没多久,清军主帅全部逃跑,旅顺陷落,日军在旅顺展开大屠杀,杀了好几万人。”

    “这几个主帅叫什么名字?”光绪问道。

    “这些人名太多了,我记不住。第一阶段在朝鲜也有主帅逃跑的,反正据说都是些裙带关系上来的人。”

    “那水师呢?”丁汝昌问。

    “第三阶段,日军在山东登陆,陆战胜利之后占领了威海卫,北洋水师的军舰全部被困在刘公岛,炮弹打完了之后,刘步蟾将军自杀。这时舰队里有人主张投降,丁汝昌将军拒绝投降自杀了,最后还是由一个人来带领投降。所有的船只大炮都归日军所有,北洋水师至此,全军覆没。”

    “投降者是谁?”光绪问。

    “皇上,有功于国之人,在史书上才会多次提及,大书特书,我也才会记得。投降的那些卖国者,我还真记不住名字。抱歉抱歉。”

    众将领议论纷纷,张之洞说:“吴参谋说还有一个后续,是什么?”

    “后续就是,自第一阶段战败之后,朝廷内主战派便失势,主和派便得势,到了第三阶段,太后怕满洲被日本人占领,命令和谈,最终由李中堂前往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是三点,第一,承认朝鲜是日本属国,同时割让辽东、台湾、澎湖列岛等岛屿给日本;第二,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第三,彻底开放通商,允许外国人在国内自由设立工厂商店。”

    听到“两亿两白银”众人不禁都轰动起来。

    吴大佛说:“还没完,因为割让辽东这件事让俄国不爽,所以俄国联系德国和法国来了个‘三国干涉还辽’,要求日本归还辽东,日本同意了,但要求多赔偿三千万两白银,所以总共赔偿了两亿三千万两白银。”

    太后说:“辽东保住了,这就好。”

    吴大佛歪眼以很不礼貌的眼神看了太后一眼说:“太后,刀子割肉,得一刀刀割,拳头打人,打完了也得收回来再打。虽然保住了辽东,但几十年后,整个满洲都被日本占掉了,在那里的中国人也不知道死了多少。”

    “就是你说过的抗日战争,对吧。”光绪说。

    “是的,这都是后话了。现在我说一下这场战争爆发的局势背景和影响。”

    “稍等,”翁同龢说:“太后,老臣想问一下,朝廷中是哪些人主和的?”

    李鸿章说:“你这是什么意思,事还没办,就要办人了吗?”

    “老臣只不过是问一下,李中堂怎么如此紧张?”

    “皇上,还请维护一下秩序。”吴大佛拱手道。

    光绪说:“吴参谋,讲一下你要说的东西,讨论和争论这些事,先听完,有的是时间。”

    吴大佛接着说:“诸位水师将军应该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任何一场大海战都能决定世界大势,而世界大势也将因一场大海战而改变,甲午海战是甲午战争的一个方面,在海战之前,世界局势是什么样的呢?我不得不说一下英国这个国家。目下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俄、法、德都只算是二流国家,英国的国家利益在哪?绝对不是大清,而是欧洲。英国是个岛国,相对于欧洲来说不大,因此英国有一个永远的隐忧,就是如果欧洲大陆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势必会进攻英国,甚至消灭英国皇室。因此,英国的国家战略就是保持一个分裂的欧洲。欧洲各国中,无论哪个国家强大,英国就会与他的对手结盟,共同打击他。法国强大,英国就与德国和奥匈帝国结盟对抗法国,德国强大,英国就与法国和俄国结盟对抗德国。请看现在的欧洲地图,法德都强大,但是还有一个更强大的,就是俄国。俄国虽然工业能力不强,国家也不先进,但是它大啊,这么大个国家,人口又多,一旦发展起来,就有能力称霸欧洲。因此,遏制俄国,不仅是英国现在的战略,而且这个战略一直延续到百年之后都没结束。”

    丁汝昌问:“英国和俄国百年之后还在打吗?”

    “大打是没有,不过英国总是明着暗着搞俄国。所以,现在这个时代,英国遏制俄国的一个办法就是扶持东方势力,一个强大的东方势力能够牵制俄国的精力,让他没有办法把全部力量投入欧洲方向。这个东方势力,就是大清。所以在大清割让了大量土地给俄国之后,英国便对大清友好起来,又是卖船,又是留学生什么的,还派人来整顿关税,让大清变得更强大,这都是英国人有意扶持的。”

    “胡说,我大清有此局面,乃托太后和先帝、皇上的洪福,怎么能说是英国人扶持的呢?”翁同龢大声说道,不少大臣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