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六十三章 满街难民

    养廉银制度是满清王朝特有的一项官俸补助制度,既是合乎情理的一面,亦是完全不合理的一种制度。

    满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蛮夷统治全国政权之一,实质是未开化民族对文明社会的一种疯狂践踏、摧残和压制,不仅造成了中国古文明的彻底倒退,甚至导致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奴仆思想泛滥。

    在中国发展史上,只有两个民族差点彻底毁灭了中国文明,后来虽然未得逞,但是却改变中国的历史发展大势,使得中国在后来的数百年间落后于世界整体文明的发展。

    这两个民族,其一就是蒙古族,元朝的大屠杀是纯粹为了削减汉族丁口和杀人取乐。崖山之后无汉人,真正的汉族文化思想精髓从此被消亡殆尽。

    以至于后世的明朝,极端保守不说,居然还有满朝文武官员对个别官吏故意烧毁全部郑和宝船资料大声较好的行为,简直是匪夷所思。烧毁宝船资料的目的,只不过是个别官员为了证明自己有骨气向皇上进谏安于农事罢了。

    另一个造成中国文明彻底倒退的文明,就是同样目不识丁的满族。就为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牢骚诗句,满清王朝可以从上三代杀到下三代,亲朋好友十族杀了不过瘾,直接采取屠城了事。

    在满清的屠杀过程中,汉民族仅存的血性被消耗地一干二净,随后就进入了麻木奴化的受欺凌时代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的经典就是慈禧老佛爷的一句,“宁赠友邦不与家奴。”满清盛于一名妇人,败于一名妇人,所谓石碑天注定一说根本就是后人臆造而已。

    从穷山僻壤之间挥舞着长刀冲入花花世界的满清铁骑,几乎没有多久就腐化堕落了。根本没有自身文化的满清高层,面对繁杂的事务根本手足无措,只好照搬照抄原来明朝留下来的一些制度,其中之一就是官员俸禄制度。

    按照明朝的体系,官员的正俸实际上是很低的,据说当时的七品知县一月薪水不过三两银子,只能满足一家三口五六日所需。但是明朝别出心裁的设计了公务支出由官府买单,以及大部分官吏都是身兼多职,可以领取多份俸禄的额外补助办法。所以,拿了多份薪水的明朝官僚,还是勉强跟得上中上层社会生活水平的。

    原本只有战后分赃制的满清,完全照抄了这个正俸制度,却没有弄懂多份薪水和公务开支的内涵,直接就当做汉人贪鄙给否决了。

    到了康熙时期,窘于生计的官吏几乎是无官不贪、无事不渎,杀不甚杀。历经泣血争夺上位的雍正皇帝,为了缓和官绅矛盾,赶紧创造了一个养廉银制度。

    为什么干脆不改变官员正俸体制?无他,祖宗之法不可改罢了。

    为了让官员洗白曾经贪渎的银两,也为了不降低贪渎之后的生活水准,这个合理出台的养廉银,其标准的设定简直是无比荒唐的。

    一般来说,养廉银通常为正俸的十倍到百倍,甚至更高。例如总督一职,每年养廉银就达到一万三千至两万两白银,超过正俸一百多倍,巡抚亦有近百倍,而知县的养廉银则有四百至两千两,大约相当于正俸的十余倍。比如台湾巡抚的正俸每年不过一百五十五两,而养廉银则高达万两之多。

    可见品级越高,养廉银补得越多。从另外一个方面解释的话,就是官越大贪得越多。

    养廉银根本没有解决满清王朝从上到下的贪腐问题,只不过现在更是拿的心安理得了,或者说有了充足借口之后贪得更多了。养廉银制度一建立,就因为种种问题导致亏空不断,最后只好逐年拖欠,以至于官员们几乎肆无忌惮挪用公款,对外宣称养廉罢了。至于拿了多少,反正大家一起拿的,又有谁关心呢?

    北洋练兵开始,深知养廉银弊端的袁世凯,直接就采用高薪制度,北洋六镇的军饷直接就高出绿营、巡防营数倍之多,还重新恢复了必要的公务开支部分,从而彻底取缔了养廉银制度。

    民国初年,掌权者多是高薪的北洋军阀,或是矢志革命的民党分子,薪水问题并没有影响到各方的执政积极性,养廉银制度自然而然消亡了。

    进入军阀混战之后,各种西方思想和理念充斥中国大地,以银元为代表的新式货币制度开始执行,官员的薪水也日益向同层级的军官靠拢,贪腐问题虽然无法根除,但事实上已经消除了养廉银必须存在的土壤。

    而北方军政府,执行的薪水标准甚至还要高于一般的北洋军阀,只是最高层次略低于明显偏高的北洋制度而已。最初的北方集团是军商一体,到了后来又是政商一体,虽然最后军政商都被彻底分离,但是从军方带过去的薪水标准自然是一视同仁了。

    除了不能发多份薪水,北方军政府各级官吏的生活水准,还是属于中上层的。因为,到了最后,无论是军方,还是布政司衙门,薪水标准都紧盯了北方集团所属。商业气息浓厚的北方集团,根本就是甘疆蒙藏各地的经济晴雨表吗。

    所以当初陈安布置给林玉山的恢复满清养廉银想法,当然就是一个笑话罢了。

    既然官吏不贪也足够保持一定生活水平了,何必还要冒险去贪渎呢?中国从王朝遗留下来的官员制度,很神秘,很纳闷,更是很无聊,除非是实在病得不行而致仕,或者因为自身原因辞官,否则就多是老死任上的。

    虽然很早就有七十致仕的说法,但是古人的岁数很难到达七十,基本就是逝于任上了。到了明朝,算是改进了很多,规定可以六十致仕,却没有退休金这一说法,以至于很多官员都拼命找各种借口赖在任上拒不致仕。至于清朝,则又是照抄这一规定的。

    林玉山没有瞎听陈安的养廉银意见,转而收集了大量西方退休制度的设想。只是要赶人下台,这可是比养廉银更得罪人的一个设想。

    天不怕地不怕的林玉山,从兰州大学借了不少高智商的学者过来,鼓捣了一个多月,终于搞出一个似是而非的退休制度设想。之后也觉得实在太棘手了,只好一甩手扔给了陈安,自己赶紧借口休假逃离了岗位。

    在这个退休制度设想中,与西方多采用多方筹集个人退休账户基金的办法不同,林玉山等人不仅建议在现有薪水中按月扣除一部分作为个人退休基金,并且还建议军政府另外拿出一部分按月累计成专项补助。

    个人基金是官员自己的薪水抽头或者单位应给福利,退休之后逐月发放,不足部分自然由布政司添上。但是军政府的专项补助,虽然也是在退休之后逐月发放的,但是一旦被查出任上有违法行为就会彻底取消,依稀有一些养廉银的作用罢了。

    前者是私人账户,自然是神圣不可侵犯,后者是公家补助,可以适情取缔。在西方世界的观念中,退休工资是不能被抹除和扣减的。林玉山则强行将其分成了退休工资和退休补助两个概念,一开始不过是为了照顾大都督的面子,可是到了后来研究诸学者却一致认为这个想法更符合中国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