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318章 :意想不到的上门客


    在这个问题上,张儒不得不慎之又慎。

    他选择的第一步就是安抚那些被释放的海商,不仅以朝廷的名义支持他们造海船,而且还加大了官府对民间海商的扶植力度。简单点说,就是如果有人想做海商,在有人担保的情况下,他们就算没有实力,也可以从官府领一笔银子当做创业基金。

    这个举措倒是让很多人升起了小心思,能够从朝廷手里拿钱,而且还款的额度在两年这么长的时间里。大海上商机无限,只要不是遇到什么天灾**,这可是稳赚不赔的活计。

    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在国外是十分受欢迎的。

    第一个举措的发布,让第二个举措得以快速在沿海一带推行,那就是支持民间工艺,支持作坊的扩大化。

    这一点,张儒还是写了奏折送往京城的,毕竟从福州府里拿钱他可以说了算,但是真正支持手工业的发展,就需要朝廷的人来支持了。

    他的奏折还没有到达京城,朱佑樘的褒奖圣旨就已经到了福州,接了圣旨之后,给了宣纸太监萧敬二十两银子,也没跟他寒暄几句就打发他走了。

    不是他看不起萧敬,而是他实在忙不开。

    老百姓渐渐相信了朝廷,而且已经有不少人在知府衙门做了登记,这种场合都是需要他在场的。一旦有人提出异议,可就不是福州知府雷远能够答复得了的。

    过了几天,来知府衙门的人少了不少,凡是有些小心思人都已经来过知府衙门了,剩下那些要么就是根本没想法,要么就是有想法还在观望之中。

    几天的忙活下来,最让张儒欣慰的不是那三百二十多个在知府衙门登记过的老百姓,也不是新造出来的三艘一千料海船,而是坊市之中已经有人开始说朝廷的好了。

    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不过事情还才刚刚开始,接下来几天,他决定召集那些手工业作坊的坊主,适当的将一些作坊整合在一起。

    现在江南一带的作坊基本上都是分散开来的,就拿丝绸来说,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架织机,织出来的布被商贾收集之后,再经过几道甚至十几道的转卖到达了海商手中。

    这其中产生的巨大利润让海商赚了个盆满钵满,同时也养活了不少人,可是却苦了那些辛辛苦苦织布的织工。

    他决定先让那些作坊合并,让有实力的人来掌控作坊的运作,提高织工的个人收入,然后分出一部分人来种桑养蚕。

    中间那些转卖的二道贩子,他打算全部抛开,让他们去做其他事情。

    江南一带的工匠说起来发散性思维比京城的匠户要强许多,张儒不过给了一个开水顶起水壶盖的提示,就有人想到了用蒸汽作为动力。

    一大波匠户在张儒和雷远的支持下聚集在一起,开始商量如何研制出用蒸汽作为动力的新动力。反正路张儒已经铺出来了,最后人家能不能研究出来,那就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了。

    作为一个穿越者,他能够做的也只有这些,毕竟他不是理科生。

    召集织工和作坊主的消息已经张挂出去,还没等时间到期,就有人提着榜文找上门来了。

    雷远愁眉苦脸的跟张儒汇报的时候,张儒还觉得有些纳闷:“一个织工而已,你自己接待或者叫下面的人接待就是了,这点小事都来烦本侯,莫非你这福州知府是不想干了?”

    “侯爷,这人下官觉得您还是亲自接见的好,她带了不少人,点名要见侯爷。”雷远哭丧着脸道。

    他心里正在咒骂王周的祖宗十八代,后悔听这孙子的话跑来跟张儒汇报。

    张儒道:“什么人这么大的口气,前头带路,本侯倒是要看看,到底是什么人。”

    他还以为是某个织工的头领跑过来要求他这个侯爷代表朝廷做出一些承诺什么的,没想到走出知府衙门一看,却发现事情不是他想象的那样。

    那膘肥体壮的壮汉,哪里有半点像织工?当先一个俏生生的身影,更是让他大感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