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六十三章夜宴初见淮南王

    虽然都是一家人,但毕竟是皇家,一番虚礼以后,刘彻与卫子夫坐定,宴席就开始了。

    钟鸣鼓擂,一场声势浩大的皇家礼乐奏响了。

    台下群臣按各自官位爵位高低按次序入席,女眷们则在威武百官下席按各自家主的官位爵位入席。

    汉代尚孝,王太后与刘彻同坐在正位,稍稍偏左一点,王太后下席做的事窦太主。陈阿娇坐在刘彻的右手下席,接着是卫子夫,可是因着她身份的关系,席位稍稍靠后了一些。卫子夫的下席就是平阳长公主了。

    卫子夫和平阳长公主一见面就热络开了,一边的陈阿娇翻着白眼,一脸的不屑。窦太主看了,脸色也是不舒展的。

    卫子夫有些不自在,平阳长公主倒像是没事儿一样,一边看着殿中的礼乐歌舞,一边和卫子夫拉呱。

    我一直站在卫子夫身侧,见所有的人都被殿中的歌舞吸引了视线,便抬起头来观望——当然是想看一看,那个令大哥死心塌地俯首陈臣的淮南王啦。说巧不巧,在卫子夫席位的对面,窦太主的下席,一位中年男子,我想那便应该是久负盛名的淮南王了。

    我见他正专心看着殿中的礼乐歌舞,便大着胆子,盯着他看起来。

    他和我想的一点也不一样。

    都说男人四十一枝花,这话真是说的不错。

    淮南王大抵四十一二岁的样子,正是一个男人最好的时候,长相自是不必夸的,我就不用类似玉树临风之类的词来形容这位老帅哥了。只说淮南王端坐在那里,文质彬彬的,一身的书生气。他的气质,正应了那句后世评价他的话:“善文辞,不喜嬉游打猎”。

    我看见他也留着和大哥一样的两撇小胡子,非但显老态,反而更衬出他的儒雅来。淮南王崇尚黄老之术,必然研习道家精髓,身上除了书生气,还有些清风道骨的韵味……淮南王似乎是被礼乐歌舞吸引了,认认真真,目不斜视的看着殿中的舞姬们。如此,我便也越来越大着胆子,看着他了……

    没想淮南王是这样子的,看着他,我忽然想到几年后,他那场还未真正开始就已然结束的叛乱来。不禁唏嘘惋惜起来。

    其实淮南王刘安除了造反叛逆一条罪过以外,历史对于他的评价,大多还是赞扬的。

    比如说他才思敏捷,好读书鼓琴,辩博善为文辞,不喜欢嬉游打猎,很注意抚慰百姓,流誉天下。

    比如有人评价他说:刘安不同于自己骄横无比的父亲,赞美他礼贤下士,喜欢交游宾客。史书上记载,他招募的宾客和术士最多时竟达到了几千人。这些宾客在淮南王府不仅从事讲学、炼丹之事,而且还经常与他进行为政、治学以及做人的讨论。

    有现代学者尊他为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他创造这豆腐这一食材,又喜好黄老,后世还有豆腐店、道教人士奉祀他。

    事实上,淮南王不仅在后世有很高的评价,即使是在西汉当时,也是有很好的享誉的。

    淮南王刘安的名气在朝中的自是不必说了。在民间他的口碑也很好,更有甚者,在他死后,传说淮南王刘安是炼丹“得道成仙”,而且他没服完的仙丹被家里的鸡跟狗吃了,造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当然这种传说,很可能是淮南叛乱余孽的故意美化淮南王刘安的形象的,但是他在民间良好的声誉还是可见一斑的。

    我正看着他,忽然他转过头来向我看来。我下的一哆嗦,立即将视线转向殿中的歌舞。却注意到,淮南王下席的桌案上摆放着瓜果点心,席位却是空的。那是给谁留的?有谁是可以坐在那里,却又可以迟迟不来的主呢?

    淮南王收回了视线,我却再也不敢往他那边看了。他的眼神……我看的心里有些紧张和……害怕。是的,我心里确实有点害怕,不知道在害怕什么,分明没有做什么亏心事儿。可是在与他对视的一瞬间,却有种被洞悉了所有的感觉。

    心神不宁的看着殿中的歌舞……

    殿中,大型的礼乐歌舞,终于结束了,刘彻叫了赏,又说了一些国家领导人在宴会上都会说的一些套路话,当然也不免不了要抬举一下,远道而来的皇叔。

    淮南王自是要起身答谢一番。左不过就是那些俗套的情节。

    侍女们将瓜果点心撤了下去,宴席的主菜就端上来了,大家开始举杯畅饮,大快朵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