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守法公民第八章:寻古西安

      
许杰竭立赞成去游览兵马俑。按照他得到的线索,秦始皇必定与外星文明有过接触。
现代在兵马俑的挖掘考古过程中,发现过一把带有记忆功能的青铜合金宝剑。这把剑是在一号坑里发现的。剑体表面有八个棱面,棱面误差不足一条头发丝,精度令人赞叹。过了2000多年了,青铜剑并没有任何生锈的地方,依旧锋利。经过研究发现,剑的表面镀了10微米厚的含铬金属。匪夷所思的是,铬的提取需要4000℃的高温,即使工业水平高度发展的德国也是在1937年才研发出这项技术。类似的剑在一号二号坑一共出土了十三把。最先发现的剑当时是被一尊150千克重的兵马俑压弯了,角度达到了45°以上。当兵马俑被移开的时候,剑瞬间弹回了原来的样子。这和冶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形态记忆合金”十分相似,这种技术,现在都无法达到。历史上,秦皇还铸了两柄秦王剑。但至今不知所踪。所以说,秦始皇与天外来客的接触可能是真的!
去西安秦陵的安排全权交给了许杰,国岚统筹安排。国岚做了甩手掌柜,许杰只好任劳认怨的接下。
定了五张直达西安机场的机票,又找了一个叫叶子的当地女私导。
之所以不找当地旅团的向导,是据说这个叶子土生土长,风土人情无一不精,比专业团队还专业,在私导中颇有名气。原夲服务要价是每人1400元,许杰干脆给到1800元,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样向导会更用心。
笫一天直飞西安国际机场后,叶子接机,全程服务,安排住进酒店。
第二天,开始游黄帝陵-壶口-轩辕庙。
壶口瀑布非常壮观,只是风沙挺大的。也算是圆了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感觉。
一路行进,叶子一路讲解: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号称“天下第一陵”。历史上从汉代先后有历代皇帝亲临祭祀或者祭文。
站在桥山上朝下看,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陵因山而得名,故曰桥陵。
1942年,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考虑到黄帝声名远播、威名远扬的无比崇高地位,加之为了与陕西蒲城丰山唐睿宗之桥陵相区别,遂改桥陵为黄帝陵,自此以后,黄帝陵一名沿用至今。
轩辕黄帝的陵冢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据说黄帝活了118岁,在他东巡期间,有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衣冠。人们把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可以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古史书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开始形成一种制度。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刘邦建立大汉后,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开宝二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
桥山在远古时代为有蟜氏居地,称作蟜山;黄帝时代称作“轩辕之丘”或“轩辕之台”,黄帝因此而得名“轩辕”,黄帝城中宫即位于此,以后演变成桥山。
秦始皇统一六国,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汉朝建立伊始,汉高祖刘邦便颁诏于天下——“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祀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和《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载:“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冬,汉武帝领军十万北巡朔方,返回时专程来到桥山,祭祀黄帝之冢。这是正史中第一次记载黄帝陵。
第三天,一行人在叶子带领下,去了华清池,骊山,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掘了一、二、三号三个坑,共发掘出八千多尊兵马俑。因数量众多,造型逼真,和真人无异,闻名中外,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骊山背山面渭,华清池在华清宫内,依骊峰山势而筑,和兵马俑博物馆相邻。
博物馆面积有218万平方米。一号坑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总面积14260平方米左右,约有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博物馆旁边的走道都是人来人往的游客在欣赏。
二号坑是秦俑坑中的精华,面积6000平方米左右,由四个单元组成的,四个方阵由战车、骑兵、弩兵混合编组,严整有序,无懈可击。三号坑面积达到524平方米左右。兵马俑馆在1979年开始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开放。
早上八点半左右,许杰一行人来到俑坑入口旁的侧馆展览厅。厅内展示有当时挖掘出的古物,当然珍品类的都是后来仿制的。
叶子带着众人来到其中陈列在玻璃柜中的一把青铜剑面前,指着它说:“这是秦青铜剑,其锋锐度甚至可比今天的合金制品。它的剑身有一层10微米厚的渡铬层,整个剑体凌面呈八面体,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的细度。这些先进的冷兵器,对六国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危胁。”
“这个是青铜戈。发现的秦戈中,有一部分也采用了类似工艺。但数量极少。戈属于夏商周三代最为重要的进攻型格斗武器。总的来说,戈就是一种横向安装在木柄一侧、刃头尖锐呈刀、剑形状的金属武器。因为装柄方式的原因,早期铜戈的主要进攻方式为啄击。到了周代,随着装柄方法的进步,戈才得以有效地进行勾割。而由于铜戈尖部锐利,受力面积小,所以在进行啄击时压强极大、穿透力极强,杀伤性能十分可观。铜戈作为中国先秦时期的特色武器最早出现在夏代。商人则在夏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商代前期在形制上完全继承了夏代铜戈的特点,形体瘦长、援的上下锋缘对称、内稍长。其中最大的改进就是发明了阑,上下阑的出现使戈体与木柄的连接更加牢固。到了商代后期,这种形制便被打破。这时候的青铜戈跟早期相比戈体更加短宽,援的上下锋缘也不再那么对称,上缘是前低后高的弧形,下缘较为平直,内跟以前比缩短了不少。当时的青铜戈与盾牌配合使用,装备于步兵,攻击方式依然是以啄击为主。因为对于步兵来说,在步战的情况下,手臂挥动是最为简捷最为有效的攻击动作,再加上铜戈锋刃锐利、压强大阻力小、戈体与戈柄呈直角相交,因此挥动手臂啄击是铜戈这种兵器最为有效的攻击方式,自秦汉以后,戈在战场上的应用越来越少,唐代就逐渐被弃用。”
叶子精彩的介绍吸引了许多散客,渐渐的就围拢了二十多人跟着参观。
许杰微微惊讶,这姐名不虚传,果然很是厉害啊,比其它带大团的导游还要专业。许杰就凑上前问:“秦王既有雄才大略,想必也是位马上皇帝,不知他用的是啥兵器?”众人听了也很好奇。
叶子看了看许杰,嘴角撇了撇,笑眯眯地说:“师哥,你这不是为难我吗,这始皇墓都没出土,我哪知道呀!不过,姐今天满足一下你,给你讲下野史传闻。有人说他是用的长枪,也有人说他用剑,我认为可能是剑。因为秦以前春秋战国时期,军队所用冷兵器大多在西平冶炉城制造。治炉城就成为了兵器生产重镇。而西平,自古又是铸剑的圣地。《史记》载有:西平有龙泉水,可以淬刀剑,特坚利,故有龙泉之剑,楚之宝剑也。《太康地记》也说:干将、莫邪匠名也,其剑皆出西平县。《中国史通》载:西平有龙渊水,淬刀剑特坚利。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之后,曾召集天下制剑名匠,历时三载,铸成两把宝剑。秦始皇命令李斯在剑上篆刻定秦二字,其意为彰显天下统一之伟业。其剑一把作为镇国之宝埋于阿房宫下,另一把秦始皇作为随身佩剑,号令天下,自此开创天子宝剑历史先河,成为权利、地位、正义、力量的象征。定秦宝剑凝聚了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最高铸剑技法,乃王者之剑,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剑。”
众人听得入神。叶子又嘿嘿嘿笑了,“虽然如此,但后世君王唯知传国玉玺为立君正统,从不问定秦之剑。所以这天下第一剑嘛,到目前为止,没人知道在哪里!”
许龙章和国开平不由额首称赞,小姑娘着实才学渊博,说得不错。
司晴也举着大姆指:“啊呀,你真是了不起哟。我做老师的,都比不过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