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七百零二章 炸弹之母(中)

    从萧峰当时得到的那份情报来看,再用对付万津滩头日本守军的那种办法来对付马尼拉滩头的日军,很难收到那样明显的效果。当初万津滩头日军的工事,还是半露天半封闭式的,露天的地方就不用说了,防护力自然极为有限;就是那些封闭的地方,除了局部主要节点用钢筋混凝土加固之外,其余的地方都是木料加海沙,用燃烧弹收拾它们自然事半功倍。可马尼拉滩头的工事却不一样,它们全部用钢筋混凝土构建,坚固程度自然不用说,就是面积也比万津滩头的工事大了好几倍。对付这种又大又坚固的工事群,就是一口气扔上它几百颗燃烧弹,只怕也伤不了其分毫。

    萧峰想打吕宋岛,在马尼拉滩头登陆是最好的选择。他没有麦克阿瑟那么强大的后勤保障实力,就是绕个几百公里,后勤保障依然能够保持充足。而在马尼拉滩头登陆,后勤保障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而且登陆部队很容易就可以跟从巴丹半岛出击的部队互相配合,在日本人的腹地中心开花,从而横扫整个吕宋半岛。

    但是,当他了解到马尼拉滩头日军的防守工事竟然这么坚固之后,却不禁犯愁了。就日本人这么个搞法,别说他新唐国防军这点可怜的海空力量了,就是让麦克阿瑟那支强大的舰队上去,不死上个十万八万人,耗费上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也铁定无法打下这个该死的滩头。

    萧峰可不是个肯轻易认输的人,明知在马尼拉滩头登陆的风险大得难以估量,却依然不想放弃这条捷径。不过,他当然不会蛮干,而是马上就开始开动脑筋想办法,他的人生信条就是这样,哪怕是天大的困难,只要你肯用心去做,也总是会有办法解决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天两夜绞尽脑汁的苦心琢磨,这个解决办法竟然真的就把被他想出来了,不过,解决的办法有些很另类,也很新潮,就是使用“炸弹之母”,或者叫做“掩体粉碎机”。

    作为一个后世穿越者,萧峰对后世1991年那场海湾战争可以说有着相当多的了解,当然也就记得美国佬在那场战争中制造的的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1991年2月13日下午四点,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个叫做阿里米亚的防空洞,突然遭到一场天降横祸,一枚重达2270公斤的巨型炸弹,竟然穿透了几十米厚的地面和钢筋水泥防护层,在防空洞的顶棚上炸出一个大洞。伴随着爆炸产生的强光和巨大压力,把人体生生撕成碎片并甩到墙壁上。

    但灾难并没就此终结,五分钟之后,第二颗同样的炸弹从第一颗炸弹炸开的大洞直接钻进防空洞内部,剧烈的爆炸并产生了冲天大火,大火造成4500℃的高温,转眼间把没炸死的老人、孩子烧成灰烬,只在墙壁和地上留下了一个个人形的图案。

    更悲惨的是,因为大火的高温,导致防空洞的自动灭火装置自行启动,向防空洞内注入大量冷水。但在如此高温下,防火装置喷出来的冷水很快就变成了开水,滚烫的开水流入下一层防空洞,将里面受伤的人全部烫死。

    在那场灾难之后,过了很长时间,在种种无可辩驳的证据面前,美国官方才不得不承认:在这次轰炸中,阿里米亚防空洞中死亡的总人数超过了1000人。

    萧峰想起这场人为的灾难,不是为了去悼念死者,也没心思去谴责制造了这场灾难的刽子手,他只是由此想起了美国佬用来制造出这场灾难的那两颗炸弹——GBU-28超级燃料空气炸弹,即“炸弹之母”,或者是叫做“掩体粉碎机”。

    萧峰记得,美国人当时是因为在那场战争开始后才发现,他们所有的炸弹,都无法摧毁深藏在地下的伊拉克工事,无奈之下,才想到研制一种能深深钻入地下的炸弹,“炸弹之母”由此而生。

    因为是前线急需,所以美国军火公司拿出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来进行研制,前后只用了二十多天,就把它搞出来了,并随即就送上战场。经过实战验证,且不说这种炸弹在道义上能否站住脚,单看它的威力和使用效果,都完全达到了预期的设想。

    联想到马尼拉滩头深埋入地下的日军工事,萧峰由此想到,能不能让自己的军火公司也弄出几颗这样的炸弹?要是能在短时间内研制成功的话,他就用不着头疼怎么对付马尼拉滩头那些小鬼子的工事了。

    说干就干,萧峰随即把有关后世GBU-28的性能数据整理一下,然后亲自跑到军火公司,把所有研制炸弹的专家全部召集到一起,正式向他们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研制一种能钻到地下爆炸的炸弹,也就是“掩体粉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