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十七章 商朝武乙的改革

    即周视商代先王为上帝,而自己的祖先不再列位于神灵的行列。而自己也不是现世神。祭司阶层只负责专门祭祀神灵,而不再与王权相接,这样既斩断了政权与宗教的联系,又给宗教祭司留下了存活的空间。

    《礼记文王官人篇》提出了“六征观人法”——这是一套记载最完备、最系统、最成熟的鉴别人才的方法,既是“观人术”、相人术,又是“官人术”、用人术。周文王教导太师(姜太公)用来考察人品之高下、评定才能之优劣的“六征观人法”,对于后世识别人才、考察人才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周公、孔子、庄子、吕不韦、曾国藩、刘劭、诸葛亮等识人、相人大家,无不深受文王“六征观人法”的影响。孔子非常推崇周王朝的开拓者文王、武王,判断是非曲直往往以文武之道为标准。他曾说过“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孔子评判人、鉴别人的观点,集中反映在《论语》、《孔子家语》中。

    中国古人普遍有崇古心理,效法上古圣贤之君、效法“三代”之法,是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周文王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历代以复周礼为己任的人数不胜数。由于年代久远,文献残缺,人们对周文王的了解未必很多,周礼也未必很完美,但是作为人们对清明之君、清明之制的一种向往,它的意义还是积极的,所以说抽象意义的周文王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后世的儒家,为了把道德与政治联系起来,把文王当成一个“内圣外王”的典型加以推行,文王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了。

    孔子因为生活在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春秋时期,所以就特别推崇文王,他做梦都想恢复“郁郁乎文哉”的周礼。

    周文王陵位于咸阳城北6公里处渭城区周陵镇周陵中学内。周文王陵底部周长310米,高11.8米,墓前有清代毕沅所立的碑石。陵丘保存基本完好,献殿、木牌楼经过修葺和彩绘。

    姬发,统治时间:bc1060--1044年。

    姬发,姬姓,名发。出生于bc1138年。

    帝辛四十二年(周武王元年,bc1120),姬昌的儿子姬发继承了周国的西伯爵位,被后人称为周武王。此时姬发78岁,姜子牙(吕尚)91岁。

    周武王将都城从丰邑(陕西西安长安区沣河西岸)迁至镐邑(陕西西安长安区沣河东岸)。丰邑与镐邑合称丰镐(陕西西安长安区)。

    周武王之后,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镐京又称宗周。

    为了赢得姜子牙的支持,周武王迎娶姜子牙之女邑姜为王后。实际上此时周武王已经78岁,惊人的是5年之后,邑姜生下了后来的周成王,之后又生下了唐叔虞。可见当时无论周文王还是周武王都是老当益壮,这或许是开国君主多子多福,而往往亡国之君,子嗣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