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三十一章 埃赫阿吞对亚洲领地的漠视

    此外周武王也没有忘记当初让国给先祖(姬)季历的太伯和仲雍。在那个时代,使自己的族亲不致绝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道之君即使对于敌国也往往是灭其国而不绝其祀,周武王封殷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就是个例子。武王决定找到他们的后代立国,以承香火祭祀。在一番寻找后,武王找到了周章。

    太伯建立吴国,去世后,因为没有儿子,弟弟仲雍继位。仲雍去世,儿子季简继位。季简去世,儿子叔达继位。叔达去世,儿子周章继位。

    按照周代的封建宗法体制,周章作为仲雍的长曾孙理所当然地应该绍继太伯之祀(过继必须以嫡以长)。这样,仲雍的承祀者只能是其次曾孙仲(排行二,所以称仲)了。

    周章已经是地处东南蛮夷之地的吴地君主,周武王便把吴地以周的名义封给了他,相当于确认其对吴地统治的合法性,以祀太伯(吴泰伯),并封周章的弟弟周仲在内地的山西运城平陆县,国号为虞,即虞国。

    周仲被封在虞国,所以称虞仲。因为虞仲承祀仲雍,所以仲雍的后人又用虞国的虞字冠名仲雍名前追尊之,而仲雍也排行第二,所以也称虞仲。

    这样史书记载就出现了前后两个虞仲,而前一个虞仲名为仲雍,后一个虞仲是仲雍的曾孙,都排行第二,实际上前一个虞仲是后一个虞仲的曾祖父。

    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周武王封为虢国国君,虢仲封西虢(陕西宝鸡陈仓区),虢叔封东虢(河南郑州荥阳市汜水镇),作为宗周东西两面的屏障。

    吴国的国君传到第十七世的时候,bc655年,虞国的国君贪图晋国晋献公的宝马美玉,借道给南下讨伐虢国的晋国军队,晋军主帅荀息率军攻灭虢国后,回师途中又顺手牵羊攻袭虞国,这个内地的虞国就这样被晋国用巧计灭掉了。这就是历史典故“假途灭虢”和“唇亡齿寒”的由来。

    周武王效仿前朝,对历代贤君后人进行分封,以贡奉香火。

    神农氏的后人封于焦(河南郑州中牟县),黄帝的后人封于祝(江苏连云港赣榆区),尧的后人封于蓟(天津蓟州区),舜的后人封于陈(河南周口淮阳县),夏朝的后人封于杞(河南开封杞县,又名雍丘县)。

    另有颛顼之孙祝融氏的后裔被封于郐(河南郑州新密市),称为郐国,其国人本为姓,后人以国名郐为氏,或以会为氏。

    舜的后裔分为二姓,在姚墟出生的姓姚,在妫水居住的姓妫。舜的嫡子商均在禹受禅之后,封为虞国(有虞氏),以奉舜祀。传至虞君姚思时,对少康中兴提供过帮助,到了夏后的商朝时期,有时失国,有时复国,到了商周兴替之际,已经没有封国了。

    周武王寻访舜的后裔,发现自己的陶正阏父就是舜的后裔,陶正主管陶器制作,对陶器的发展贡献巨大,为表彰阏父的功劳,更主要的是舜的后裔的原因,周武王于是将女儿孟姬嫁给了阏父的儿子妫满,将陈地封给姚满,以奉帝祀舜。

    姚满将自己的姓氏由姚姓改为妫姓,谥号胡公,后人多称之为陈胡公满,是陈国的始封君,也是陈姓的得姓始祖,是天下陈、田、胡、孙、袁等姓的一世先祖。淮阳今存胡公墓,在城湖东南,每年祭拜者不绝。

    陈地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许多中华大姓从古陈淮阳起源,然后播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当今中华姓氏中人数最多的李、王、张、刘、陈五姓之中,陈姓直接在陈地得姓,据统计陈姓约占全国人口的4.53%,从陈姓分支出的姓氏达60多个,其中胡、田、孙、姚、袁等也是中华大姓,王姓的一支妫姓王也是从陈姓中分化出来的;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为苦县,乃陈国属地,李姓今列中华第一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7.94%。

    夏桀灭后,商汤封夏王室姒姓一支贵族于杞国,以奉祀宗庙祖先。“杞在商时,或封或绝”。周武王灭商为王后,封禹王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