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三十五章 帝舜众贤

    古公父倒背着手,悠然自得地在地边巡视。他的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都紧跟在父亲身后,狐假虎威,东张西望。

    此时的季历嘴上已经冒出了细细的茸毛,嗓子也正在变声,但还像个孩子一样,一会儿和他的侄儿们打闹,一会儿又瞄上了前来送饭的青涩少女,像只拈花惹草的蜜蜂,不是趁机在少女鼓鼓的胸脯上摸上一把,就是在她们翘翘的屁股上拧上一下,常常惹得少女们尖声大叫。

    太伯和仲雍见此情景,都忍不住哈哈大笑,只有他们的父亲古公父皱着个眉头,一声不吭。

    晚上,古公父搂着婆姨太姜躺在炕头上,悄声细语。古公父问:“季历今年满十三岁了吧?”太姜不满地瞪了古公父一眼,说:“你自己的儿子你自己都不知道多大?”古公父说:“我看,该给他寻个媳妇了。”太姜有点吃惊,问:“这么小就给他寻媳妇?”古公父说:“从纳采、问名,到请期、亲迎,再快也得个一年半载的,到那时候季历也就不算小了。”

    太姜琢磨了一下,点点头,说:“那倒也是。不过,你想给儿子找个什么样的媳妇呢?是要大家闺秀,还是要小家碧玉呢?”古公父说:“当然要大家闺秀了!”太姜又问:“你有个大概的标准了吗?”古公父说:“我看,最好能和商王攀上关系。”太姜嗔怪地说:“我可不想咱们儿子为了氏族的利益委屈自己。”古公父瞪了太姜一眼,斥责道:“这叫什么话?季历是我的儿子,当然要把氏族利益放在第一位。至于自己喜欢不喜欢的倒不打紧,他可以在媳妇以外随便寻嘛!”太姜这才回过味来,说:“你说得对!放心吧,剩下的事情就不用你操心了,我准保能给儿子寻上一个又漂亮又贤惠的大家闺秀,你就等着听喜信吧。”古公父顿时眉开眼笑。

    果不其然,没用多久,太姜就给古公父带来了喜信。她通过商王武乙的一个姓任的妃子娘家挚氏的亲戚关系,选定了这个妃子的亲妹妹挚仲氏(商族后裔)任作儿媳。

    季历千里迢迢,从京城迎娶太任,周人倍感荣光,曰嫔于京,天作之合,都说太任是京城贵族来的皇室之女,温文尔雅,秀美端庄,惊为天人,任姓的挚仲氏是殷商宗亲贵族,拥有皇室血统。

    《诗大雅大明》怀着满腔的激情盛赞这桩婚事。《史记吴太伯世家》称“季历贤”,《周本纪》谓其妻太任为“贤妇人”,

    《周易》有一个卦称为归妹,“帝乙归妹”,指的并不是商王帝乙,而是商王武乙,因为太任是武乙王妃的新妹妹,所以也可称为武乙的妹妹。

    因为王妃的关系,商王武乙做了个顺水人情,正式将周原(陕西宝鸡岐山县与扶风县)赐给了古公父,使得古公父得以名正言顺地成为周原的主人,可谓“双喜临门”,此时为bc1213年。

    季历娶了王妃之妹,迅速地抬高了周族在方国诸侯中的政治地位。

    古公父在迁到周原后,周族在古公父的领导下,在岐山脚下的周原划分邑落,开发沃野,并营建城郭,设宗庙,立太社,建都为岐(今陕西扶风、岐山交界)。构建中央机关,设官分职,官职庶务,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使周逐步强盛起来,奠定了武王灭商的基础。周太公“积德行义”,使得“国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礼教文化和灭商的基础。

    周族在周原渐渐形成了一套发于宗族却又涵盖社会上达国家的祭祀系统,终西周之世,岐都是极为重要的政治中心。

    其他国家的人听说古公仁德,也多归附。因地处周原,初具国家雏形,改国号为“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