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三十一章 太伯建吴

    5、弥曼差派以研究祭祀为根本目的,认为祭祀是沟通神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因此是人的最重要的义务。在此基础上它提出了量论和声常住论。量论是指认识真理和证明真理的逻辑方法;声常住论把‘声‘视为语言背后的一种常住不变的实在。弥曼差派承认人的果报和世界的劫灭是由祭祀本身的力量产生的,在祭祀以前‘无所有‘,在祭祀后才能生成一种新的力量‘无前‘,这实际上否定了自在天或最高神是创造主。

    6、吠檀多派认为世界的最高主宰是“梵”。“梵”是宇宙精神,是无限,它无所不在、永恒不灭;既无差别,也没有形态和属性;既不能用概念来理解,又不能以语言来表达;是世界各种现象产生、维持和毁灭的终极原因。梵是“最高我”,个体灵魂是“生命我”。生命我具有普遍灵魂或最高精神的内涵,是由最高我演化来的,与最高我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只是它受到了非永恒器官的局限。这种理论被称为“梵我如一”。婆罗门教认为,饮酒是让人获得解脱、重新回到大梵天与梵天合一的最佳方法。

    《吠陀》,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是最古老的吠陀梵文史料。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雅利安文明的主要文字,后来形成埃兰文明的主要文字)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它包括很多具体的经典,通常的说法包括“四吠陀”,分别是:

    1《梨俱吠陀》[即“赞诵明论”],

    2《娑摩吠陀》[即“歌咏明论”],

    3《夜柔吠陀》[即“祭祀明论”],

    4《阿达婆吠陀》[即“禳灾明论”]。

    广义的吠陀除四吠陀外,还包括解释四吠陀的《薄伽梵歌》(brahmana)、奥义书(upanishad)、《森林书》以及经书。

    此外,还包括吠陀支,也称明论支节录,即6种与学习吠陀有关的辅助学科:

    1式叉论(语音学);

    2阐陀论(音韵学);

    3毗耶羯那论(语法学);

    4尼禄多论(语源学);

    5竖底沙论(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