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一节、职业的考虑

    北京的三月,阳光已然没了夏日的炙热,一种温馨的暖和,连同微风中残存的丝丝凉意,令人感到分外的舒心。

    这,本该是个最宜出游、古人称之为“踏青”的季节。可是今天,因为一个伟人的离去,北京人全然没有了这份心情,一个个心里沉甸甸的,巨大的悲哀让人只是流泪、只想大哭一场,扯开嗓门大喊一声:

    苍天大老爷啊,为什么要让我们的领袖这么早就离去!

    可他还是走了,因为肝癌不治,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逝世于北京,终年59岁。

    国旗滑下来一半,酒楼停止宴会,市民停业七天、在职人员则停工一个月、各机关用蓝印一月、兵士及各机关职员缠黑纱一月。

    仅在北京,签名吊唁的就高达74万多人,而直接参加送殡的,也有30余万人;在南京、广州、上海、香山(今中山市)等地,群众们也都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深切悼念这位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在日本、东南亚、美洲、欧洲许多地方,华侨和国际友人,也纷纷举行追悼会,来追念孙中山为中国革命立下的丰功伟绩。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他敬献的长挽联上写道:

    “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上联)

    “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丁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下联)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一户贫苦的农民家中,他学名一个“文”字,字德明,因1895年避难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华民国成立后被称为中山先生。1925年4月2日,孙中山走完了他59年的人生之路,安息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

    1929年6月1日,北伐成功后,根据他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永久安葬。

    1940年3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通过决议:“尊称本党总理(孙中山)为国父,以表尊崇。”。

    1941年5月29日,汪精卫政府的中央政治委员会第49次会议通过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的议案。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一直尊称孙中山是“中共的老师”和“革命的旗帜”,在正式的场合或文书上提及孙中山时,通常使用的称号是“革命的先行者”;在民间,一些人还是沿袭民国时代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

    今天,孙中山逝世己经有85年了,一直以来,每逢他的诞辰和忌辰,不同的党派、政府,广大的民众,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悼念这位让人崇敬的民族英雄。

    孙中山究竟是个什么人,又做了什么事,竟然这么地受到众人的敬仰和爱戴?!

    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往往是由他做了什么样的事来评判的;一个人能做出什么样的事,又常常是由他从事于什么样的职业来决定的。

    1886年,在皇仁书院学习了一年多、已经20岁的孙中山,开始非常认真地考虑自己今后将要从事的职业。

    皇仁书院(Queen's College),座落在歌赋街中,是香港最早的官立中学,学生来自世界不同的地方,主要研究中国经典。该校办学宗旨最后有这么一句话:“藉此让学生在人生各方面都有成就感和能成为明日的领袖。”

    这话,听起来很雷人,没想到后来竟成了现实。孙中山、廖仲凯、唐绍仪、霍英东、何鸿燊、何东,等等等等,一大批军界、政界、商界的领袖人物,都从这里脱颖而出。

    这时的孙中山,对于自己一生将要从事的职业,除了不曾想到当领袖,其它的倒是想过很多。

    早在少年时,在美国学习的孙中山曾冒出一个要当传教士的想法。

    年幼的孙文跟在姐姐孙妙茜的身后,不是到村后的金槟榔山砍柴刈草,就是到湾湾的兰溪河边挖野菜、挑猪草。他活泼好动,有空就去放风筝、跳田鸡、踢毽子,还常常爬到参天大树上去掏鸟窝里的鸟蛋,捕捉小鸟。

    除了这些,泅水最是孙文的拿手本领。双手合起跳入水中,如一只青蛙,一个猛子能扎出好几丈。这还不算,他还跟着外祖父杨胜辉驾船出海,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捞取海货。

    翠亨村有一位太平天国的老兵,名叫冯爽观。他见多识广,经历过无数次的血腥战斗,能讲许多太平天国的故事。这些故事,使得少年孙文喜欢上了洪秀全,玩起了打仗的游戏。他常拉着学伴,跑到邻村的三合会秘密武馆去看练武。回到家里,便找来木棍做成刀枪,回忆着武师们的招式,飞拳走脚地苦练起来。

    直到1879年6月的一天,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在美国檀香山(夏威夷)打拼富起来的哥哥,让孙中山到美国去接受教育。孙中山虽然舍不得故乡的父老乡亲,特别是那些玩伴,可他更渴望出去见一见大世面。于是,13岁的孙中山便随着母亲坐上了一艘名叫“格寺诺克”号的大轮船。

    无边的海洋,连天接地的浩瀚中,海风呼呼地嘶叫,惊涛拍浪地翻滚,这艘英国造的两千吨级庞然大物,因为有着坚硬的铁壳,却胜似闲庭信步般地乘风破浪。这一切,都强烈地震憾着13岁少年孙中山的心。

    “十三岁随母往夏威仁岛,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1896年,孙中山30岁生日,在写给友人翟理斯的信中这样地回忆他首次离乡出洋的印象。

    檀香山是美国第50个州,由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八个小岛组成,距离中国东海岸约4千余公里,历史上却与远隔重洋的中国南方一隅香山县结下不解的“中国结”。

    檀香山群岛气候温和、土地肥美,非常适宜种植甘蔗,发展制糖业。从1852年开始,该地人就来广州招工。到了1898年,华工在檀香山群岛的人数已达高到3、7万人(香山人占80%),其中不少经过自己的顽强打拼、吃苦耐劳,象孙中山哥哥孙眉那样成了檀香山华侨巨富。

    到后来,他们大都对孙中山反清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孙中山经过二十多天的海上航行,到了檀香山,在哥哥的安排下进了当地英国教会开办的“意奥兰尼书院”(Iolani School),在这所收费很高、用英语授课的小学修读英语、历史、数学、物理、圣经等科目。

    三年后,1882年8月,16岁的孙中山以优秀的成绩在这所美国的贵族小学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

    然后,他顺利地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 College)继续学习。

    这是美国一所著名的中学,培养了许多世界一流名人,不仅有孙中山,美国的现任总统奥巴马也是从这里出来的。

    遗憾的是,孙中山在这所学校仅仅学习了不到一年,1883年7月,他便在炎炎的热风中乘坐轮船,回返中国。

    原因是孙中山在“奥阿胡学院”求学期间,受到宗教教育的感染,脑海里闪出了当一名传教士的想法。

    “去为大众布福音,带领众人走过黑暗,为世界的和平安宁而工作,是一件多美的事情。”

    老师这么对他说,孙中山非常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