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十六章 老夫子们

    新官上任三把火,说白了就是拾捣拾捣新下属,让他们乖乖听话、好好干活。对于一般的官员,这是执政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对李恪来说就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了。

    王府属官本来就是一个府衙的体系,虽然人员还不完备,但主体构架还是很齐全的。至少,接手一个上等县是没有任何问题。不过李恪不可能、也不需要这么干。这牵扯到乡绅望族、甚至关陇贵族的利益,不能太豪放。他只需要将长史、曹属、主簿放出去,代行他县令的部分职权就行了。

    “刘县丞、肖主簿,你们也清楚本王不可能久做这渭南县令,我来这呢就是在长安呆烦了,出来透透气,没别的打算。”县衙之内,李恪坐在主位,端着茶盏轻声道。

    “不过虽说是走个过场,但好歹本王也领着县令之职,如果渭南出了些许差错,咱脸上也不好看不是?”

    “殿下所言极是,您有何吩咐请明言无妨。”有后台的就是不一样,即便只是从八品的县丞,面对一介亲王也不露虚色。

    扫视县丞、主簿以及末座不显眼的县尉,李恪了然。人家对自己这个亲王根本就是有恃无恐。想也是,亲王地位虽然尊崇,但并没有太多特权。人家主场作战,身后必然还有乡绅、豪门的影子,自己凭什么拿捏人家?除开这个并不能对他们造成影响的身份以外,自己也就是个县令而已,他们没必要在情况不明朗时就把自己弄得卑躬屈膝。

    “既然刘县丞心直口快,那本王也就直说了。只要这渭南在我治下能看得过去,等我走之后,这空出来的位置……恐怕各位都能往上挪挪……”

    “但要是治理的不好,上面一怪罪、本王大不了回去继续当王爷,可你们……”李恪意味深长的看上三人一眼。

    没有人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前程,这三人虽然背后有其他人的利益,但如果背后势力的利益和自己的前程能兼得,他们自然会选择配合。甚至不排除这些人为了他们的前程、在身后意图和李恪相违背时反而阳奉阴违、转来支持李恪。

    “殿下掌令本县,我等身为下属,自当全力配合。”

    “如此甚好。”李恪抚掌而笑。虽然他明白,所谓全力配合只是扯淡,不过至少说明这些人不会在一般事务上扯后腿,这对他来说足够了。“他们呢,都是本王的左膀右臂,分任王府长史、曹属和主簿。日后,渭南县衙一应政务本王都会分派给他们,希望到时你们互相配合,把本县治理完备!”

    “下官遵命!”六人起身,同时应道。

    政治就是一个相互试探、相互退让,最终寻找一个平衡的过程。只要建立起这个平衡,后续的工作就会相对简单,因为‘平衡’就是一个参考系,大家只要在不破坏平衡的范围内行事,就不会受到太多阻力。

    现在,渭南县的新平衡已经形成,剩下的事李恪懒得操心,他来又不是真要当县令。

    时维五月,平原上早已一片金黄,只等最后的灌浆成熟期一过,便又是收割的好时节。上天是眷顾大唐的,在她最艰难的时候,给了几个风调雨顺的年头。

    农忙前后,集市总会变得熙熙攘攘,有的需要新打两口镰刀,有的需要置办往田间地头送浆食的瓦罐,人们都在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准备着。

    李恪也想为这充满喜悦的时节准备点什么,比如牛车用的轴承什么的。可惜时间太紧了,即使他现在就找人去做,农民们也无暇去尝试安装。更何况,他还面临着突如起来的麻烦。

    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他一定不会往书后面写什么狗屁家书。什么事啊这是?不声不响就派来了十几个大老爷们,捣乱不是?凑着面前嘈杂争吵的十几个翰林、学士,李恪觉得脑子嗡嗡作响。他觉得自己挺冤,刚躲过迎面一拳,背后就来一闷棍。被这些老爷们盯着编书,还不如呆长安上学呢!

    “殿下,皇上来之前让我给您捎句话。”颜师古笑眯眯的来到李恪身前。“臭小子,十六个翰林学士,爹这回不吝啬了吧?举国无文盲,你老子等着!做不到的话,哼哼……”

    天啊!李恪颓然躺在椅背上,无力的拍着脑袋。这是不把提过的书全整出来,就不准备回去了吧?

    “老先生,小子随口一说,你们起什么劲啊?”这不是坑人吗?且不提他们都地位清高,这年头年龄就是资本,十几个德高望重的老家伙,谁使唤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