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二章 故事从这里开始

    中原的百姓都说,那年的夏天来得比往年要早,也显得更为炎热。还没到四月,燕国的人们已经纷纷换下了春装,穿上薄衫。

    虽然人人盼着下雨,可偏巧近来都是万里无云的日子,今天倒也不曾例外。皲裂的大地上,伫立着一座气势雄伟的城池,它便是北燕的京都——大梁。

    北燕的皇宫建在大梁的正中,占据了整个城池几乎四分之一的面积,大气磅礴的建筑群中随处可见猛兽凶禽的元素,尽显北燕雄武之姿。

    此刻,那些金灿灿的屋顶正反射着炙热的阳光,伫立在各处要口的卫士浑身湿透,却宛如长枪一般锥在地上,纹丝不动,空旷的皇宫里,仅有几名办差的太监正擦着汗,小跑着穿行于各处宫殿。

    按理说,这样的日头,贵族老爷们都该是在家听听小曲儿避避暑的。可北燕的皇帝偏偏就没闲着,此刻的姬秀武正在几名近侍的簇拥下往大极宫走去:只见他穿了一身明黄色便服,头顶仅以虎皮小冠为束。白皙红润的面庞上,深紫色的双眸华光流转,仿佛能够降龙伏虎,不怒自威。

    燕帝虽已年过半百,却是龙行虎步,身姿矫健,而身旁撑伞的小太监苦于身形瘦小,只能一路小跑才勉强能帮燕帝遮住日头,此刻早已是汗流浃背。

    小太监只觉得两眼发昏,他满怀希望地往前看了一眼:还好,大极宫已经就在眼前。

    白玉阶上,朱漆的大极宫气势磅礴,而仙风道骨的海蟾尊者穿着一身太极道袍,手执一柄素白拂尘,正在烈日下微笑凝视着自己这一行人,那灼热的气温似乎对他并无一丝影响。

    燕帝显然也看到这一幕,他面上流露出平和的微笑,三步并作两步加速往前走去,很快便走出了伞中的阴影。

    “哈哈哈哈,看来国师已然算出了朕会来访。”燕帝走了半天,头上不禁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

    “实乃陛下身具神龙之气,一举一动皆有煌煌天威,贫道不过会些闻风辨气的粗浅把戏而已。”李海蟾让开了正门,迎燕帝入宫,同时向身旁的小道童吩咐道:“清风,去打一盆凉水来给陛下擦擦汗,另外,再拿一颗避暑的丹药给后面的小公公。”

    “是,尊者。”

    话音刚落,那两眼昏花的小太监竟应声而倒,显然是中了暑,幸好两旁侍卫反应得快,当即一左一右扶住了他。众人早知这海蟾尊者未卜先知的名头,此刻亲眼一见,俱是心服口服。

    燕帝随着李海蟾进了大极宫的主殿,先是虔诚地参拜了三清祖师像,才与李海蟾去往后殿相谈。

    不消说,上好的茶水已然备好,燕帝饮了一大口,道:“国师既算准了朕会来,想必也知道朕的来意了。”

    “陛下为天帝之子,贫道即便法力通玄,也不敢妄自揣度。”李海蟾拎起了紫砂壶,给燕帝续了一杯茶水。

    “呵呵,国师何必过谦。”燕帝摆了摆手,他见惯了这些为官之道,当然也了解臣子们藏拙的心理:“朕这几日陆续收到六州奏疏,具言治下百姓和睦,庄稼长势良好。看来今年秋天各地都会迎来丰收。”

    说到丰收二字,燕帝绚丽的紫瞳神采奕奕,拿起茶杯又饮了一大口。眼神灼灼地看向了李海蟾,似乎在征询他的意见。

    李海蟾微微一笑,将茶水加满,接着闭上了双眼,身体微微依靠在椅背上,气定神闲地歇了片刻后,说道:“臣这几日夜观星象,见北方星宫主星熠熠生辉,周边辅星璀璨夺目,有入主南方星宫之势。”

    “哦?”燕帝闻言,捋须作沉思状。

    “陛下既然心意已定,何不早做打算。”李海蟾半眯着眼,高深莫测地说道:“再险峻的天堑,也只是人心中的一道坎罢了。兴和已暮,昌武当兴。”

    燕帝闻言双眼一亮,抚掌道:“国师一语惊醒梦中人也!”

    “陛下有要事在身,臣便不久留了。”李海蟾微微一笑,竟是对大燕皇帝下了逐客令。

    而燕帝的心思显然已经不在此处,辞别了李海蟾后,他移驾澄心殿,并召见了当朝宰相莫智渊。莫智渊已然六十出头,除了宰相的身份,他还是当今太子的岳丈,凭着这层关系,莫智渊一直深得燕帝信任。

    澄心殿乃是燕帝平日修仙问道的居所,内中供奉的神像比大极宫各殿加起来还要多。莫智渊入了殿中,见燕帝正盘膝而坐,左手包右手,两手心向内,左手大指掐右手子纹,右手大指掐右手午纹,正是结了一个标准的太极印,不禁心下黯然:他通读圣贤经典,对寻仙问道的迷信之事向来反感得很,只可惜历代帝皇无不衷于此道,直谏也是徒劳。

    正感悟太虚的燕帝五感清明,听到莫智渊轻重不一的脚步声传入耳中,不由一叹:“莫相年事已高,平日应以身体为重,繁杂事务,大可交给年轻人去做。”

    “老臣参见陛下。”莫智渊恭敬地行了大礼。

    “坐。”燕帝睁开紫眸,温和地一笑。

    君臣二人面对面坐定,燕帝道:“莫相,朕今日去了一趟大极宫。”

    莫智渊低垂着双目,静静看着眼前的地砖,片刻后问道:“陛下可是有意南征?”

    “哦?莫相也学了国师的未卜先知了吗?”燕帝微微诧异,不由一笑。

    莫智渊淡然道:“陛下是我大燕国数百年来最圣明的国君,自继位至今十六年,各州仓禀殷实,百姓富足,更推行了胡服骑射,让大燕国国力日盛;反观南楚这些年,上下一片靡靡之音,官与民争利,将与士畏死。陛下此时提出南征,正当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