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一百四十二章 太子生来是荣耀,只怪平时多错事

    第一百四十二章太子生来是荣耀,只怪平时多错事

    贞观王朝被称誉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这也许是李世民最值得称道的政绩,而且当今国人甚至将它和*时代并论。而实际上,在李世民统治下的唐帝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尤为可贵的是:李世民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警告贪官污吏,主要是以身示范、戒奢崇俭,制定一套尽可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腐的发生。在一个精明自律的统治者面前,官吏贪污的动机很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李世民及上面提到的后来者宋真宗、雍正皇帝他们之所以成功,重要一点是:防范贪污腐败主要取决于一套科学修明的政治体制,而不是像朱元璋那样光靠一味的事后打击,就不能从根子上铲除贪污腐败赖以滋生的社会土壤。

    所以太子感觉自己很有压力,要接管这样的王朝,太子不得不下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这也是太子的辛苦。外人只见到太子的光鲜,却没看到背后的辛酸。

    下面咱们来说说太子的生平吧。

    公元619年(武德二年),秦王妃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了嫡长子。根据史书的记载,因为这位皇子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有人认为“承乾”二字虽为宫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时却有着无比深意,承乾,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是以“承乾”一名当为唐高祖李渊为这个皇孙亲赐。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为恒山王。

    公元622年(武德五年),李世民将妻子长孙氏的侄子、长孙炽之孙长孙家庆任命为李承乾的侍读。

    公元624年(武德七年),李承乾徙封中山王。

    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将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双双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令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所以李世民即位后,在册封太子的诏书中称承乾“早闻睿哲,幼观《诗》《礼》”,并非夸夸其辞。同年,李世民又将长孙家庆的胞弟长孙祥任命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仅8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

    万众瞩目的生活也就此开始了。

    公元629年(贞观三年),太子太师李纲因为脚疾只能乘着轿子进宫,于是李承乾亲自将自己的老师引上殿并恭恭敬敬地行礼,又向其虚心请教,态度极为礼敬。李纲病逝后,承乾又亲自为老师立碑。

    公元630年(贞观四年)五月,唐太宗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虽然只是“听讼”,不过可见唐太宗已经在有意识地锻炼承乾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而这时候的李承乾不过12岁。同年,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令承乾亲自前去慰问。

    公元631年(贞观五年),李承乾原本定于二月行冠礼,不过唐太宗为了不夺农时,将冠礼改在了十月。同年,李承乾生病,而从来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却请了道士秦英来为儿子祈福;等承乾病愈后,唐太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儿子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