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52章 君临

    先道一声元宵节快乐,感谢大家的支持!

    昨晚房间的暖气停了,没注意着了凉,结果今早起来就发烧了,耽误了更新,还望大家见谅。

    这是今天的第一更,4200字。凌晨之后,还有一更。等不了的同志们就早些睡吧。

    另外,在大家的支持下,本书均订达到603,收订比6.2:1。你们果然是最好的读者。

    --------------

    “怎么越看越感觉,刘备才是这部电影的主角?”

    苏芸泊有些疑惑的看着大银幕,眉头微皱,思索着安云天的创作思路。即便已经看过首映式,苏芸泊发现,自己还是被安云天耍的团团转,每当她以为故事的走向会是这样的时候,安云天就会非常风骚的来个急转弯,将情节引到其他方向,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但惊异之余,细细想想,这一切又都在意料之中。观众因此源源不断的享受到了各种或大或小的惊喜。

    毕竟,曹操的雄才大略,这些年来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认同,中国人所争议的,是曹操这个人的品质如何:他究竟是真性情不伪装、充满人格魅力的霸道总裁,还是阴险狡诈、残暴好色的杀人魔王?2000年以前,观众倾向于后者,但进入网络时代后,无数人的三观遭到了颠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鼓吹曹操,抬高曹操,尽管他做下那么多伤天害理、乃至于反人类的暴行,他们依然选择性无视,总而言之,曹操是英雄,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英雄!

    同样被抬高的,还有吕布这个三姓家奴,人们才不管他干过什么上不得台面的缺德龌龊事,人们只看到他武力值够高,颜值够高(脑补),更重要的是,他还有和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的缠绵悱恻的感情戏!最后还冲冠一怒为红颜,杀死了残暴好色的大魔头董卓!这妥妥的又是一个帅气无比的霸道总裁啊!不粉他粉谁?

    与曹操吕布的被持续抬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备的持续被踩。他懦弱、无能、虚伪、一无是处。最重要的是,他还害死了英武帅气的吕布,长时间和曹操对抗,阻挠我们伟大的主角统一中国,成就伟业。这样的恶心伪君子,不踩他踩谁?

    正是抱着这种历史观,2001年,陈凯歌导演了一部《吕布与貂蝉》,由黄磊饰演吕布,陈红饰演貂蝉。剧情端的是天马行空,荒诞无稽,把刘大耳朵黑出了翔。要不是在那个时代人们的三观崩坏的还没那么严重,全民上网发言的大势还没成形,这部剧保准能形成热点话题,让一众拥曹反刘的观众们,舒爽无比,高潮迭起。

    令他们失望的是,从2001年以来,能在网上搜索到的拥有相似历史观的影视作品,再也没有了。好不容易在今年迎来了两部三国大片《见龙卸甲》和《赤壁》,尼玛里边的刘备还是一个正人君子的形象,嘴上说着“不能让百姓再受苦”“我们要保护他们”这种干巴巴、毫无感染力的话,一点也不能让人信服,制作者们也没打算让观众信服,他们像复读机一样重复着刘皇叔【爱民如子】的人设,然后就迫不及待的去展示那奇葩的剧情和小家子气的战争场面了。

    刘备的人设是如此敷衍,曹操也是一个德性。里面根本没有展示曹操的政治才能,观众们看到的,只是阴谋诡计,仿佛曹操只会耍阴谋诡计一样。至于双方麾下的武将,更是只会喊打喊杀,单挑冲阵,直接连阴谋诡计都不会使了。

    这种制作思路,不仅刘备的黑粉十分不满,就是那些刘备的真爱粉,也吐槽不断。这特么说的是三国吗?这分明是借三国这个马甲讲的黑帮仇杀戏!

    里面没有讲到任何的天下大势(有也是十分的滑稽可笑),更没有展现任何英雄们的谋略、格局和胸怀。

    他们只是在一遍又一遍的消费【三国】这个金字招牌,其用意之庸俗,甚至比不上那部《吕布与貂蝉》。因为在那部戏里,至少制作者敢挑战一直以来的政治正确和历史观念,尽管荒诞奇葩,却也自有一股子真情实意在里面,还有那么一点形而上的精神追求。

    而港台这帮子电影人,除了搂钱,一点追求都没有。他们只会按照最稳妥的思路来拍,之所以不深入发掘,另辟新路,一个是能力不足,另一个,是不敢冒险,港片的辉煌过往让他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观众看电影都是不带脑子的,只追求爽感,碰上三国这种历史大戏,你就猛往里头加感情戏、加动作戏就成,观众就爱看这个。

    按照以前的经验,这种思路很正确。几乎所有人都默认了观众品位低、智商低这种设定,剧情越来越套路,越来越狗血,挨的骂也越来越多,他们却还是坚定的认为,这就是正确方向。

    另一方面,那些不断吐槽历史片的观众们,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想看什么。他们只是本能的感到不爽,本能的感到,剧情幼稚粗糙、人物片面单薄,不仅女性角色被极大的物化和工具化,男性角色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人物形象立不起来,剧情也无法自圆其说,没有灵魂,也缺乏支撑点。

    据苏芸泊所知,港台圈的电影人们,对眼下这种状态很苦恼。他们明显能够感觉出来观众对他们的迷信正在消失减弱,他们像没头苍蝇一样,胡乱猜测摸索着观众的喜好,东一榔头西一棒,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不是没有人试探性的指出:很可能是电影的世界观出了问题。电影里的那个三国世界,乃至于其他古代世界,从设定上是极其紊乱的、存在极大漏洞的,这是整部电影别扭的来源。要想让观众满意,首先在世界观的设定上,就必须合理。

    这种说法遭到了其他人的嗤之以鼻。要说设定,武侠世界的设定更乱,漏洞更多,更不合理。怎么不见观众对此表示不满别扭?怎么不见他们质疑为啥人会在天上飞,隔空能打死人?怎么没人拿着牛顿的力学定律来跟武侠片讨说法?

    当时苏芸泊觉得,这种观点似乎挺有道理。但现在她明白问题所在了合着那帮子电影人是真的用制作武打片的思路来制作历史片的呀!因为武侠的世界不需要合理性,所以历史的世界也不需要合理性,好耿直的逻辑!

    她很快找到了一个类比事例:对于小孩子的不懂事,人们可以很宽容的对待,只要不是太过分就行。你一帮子成年人也好意思用小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小孩子淘气顽皮光着屁股吐泡泡卖萌人们只会感到好玩,你一帮子成年人也来光屁股吐泡泡卖萌,这不是主动贴上来找骂吗?

    两相对比,武侠片就是那个小孩,观众对他有很高的宽容度。而历史片,就是大人,大人做事,要讲道理,要有合理动机,还应该有大人的沉稳和担当,这样才能让人信服。而港台出品的历史片,完全就是不尴不尬的巨婴他在生理上已经是大人的模样,而在心理上,还用小孩子的思维去说话做事,一张口便露了怯。偏偏他们还自我感觉良好,拒绝学习进步,一个劲的吃老本。以前大陆观众眼界小,自卑心重,港台怎么做怎么对。进入2000年后,巨婴毫无成长,继续用街头斗殴的思路去解释历史,场面顿时就很难看了。

    这里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金庸。他也算是港台地区的顶尖知识分子了,所谓【香港四大才子】,可能在大陆人民心中,其他三个才子加起来也不如他一个。但就是这么一个牛气冲天的人物,离开武侠文化的阵地,跑到历史领域去逞威,去给历史系博士当导师,马上原形毕露,狼狈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