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31章 爵位

    “咳咳,是啊是啊。不过我听说王家不是教女孩儿读书识字的,难为嫂子看那种无聊的书了。”林默涵心想那箱子东西还是她亲自装好的呢,怎么可能不知道里面都有什么,不过为了表哥的幸福生活,她还是不要说了吧。

    提起这件事情,王熙凤满脸都是笑意,说道:“当初收到那箱子东西的时候我快高兴坏了,本以为他到了扬州会被乱花迷了眼,谁成想他还能想着我。那些首饰我也十分喜欢,日常总戴着呢。倒是那律书瞧着实在突兀,不过你表哥信上说这书有意思,想让我闲来无事的时候读一读,我临睡前就翻两页,夜里倒是睡得比以前更香呢,可能这也算的上是有意思吧。我们王家早年间其实也教女孩子读书的,只不过从我那两个姑妈开始都读的不好,实在拿不出手,便只好对外说些女孩子应该学些管家、针黹才是正经了。到了我这里原本也不教读书的,但是字还是要识得的,所以读一读律书也尽够了。”

    林默涵点头道:“原来是这样,大家族出身的女子总不好做个睁眼瞎的。竟是这个缘故,你们家还真是费心了哈。”

    原著里面,贾家、薛家、史家的女孩子都是饱读诗书的,文采相当地不错。唯有王家的女子不读书,王熙凤样样都好只是可惜是个肚子里一点墨水都没有。

    读书明理,假如王熙凤多读一点书,可能行事上会更加有分寸些。

    原来是王夫人和薛姨妈姐妹两个都不行啊,王家还真挺会给自己找补面子的。

    所以,王夫人才会这么嫉妒贾敏吗?毕竟贾敏可是货真价实的才女。林默涵觉得自己真相了,想必王夫人当年读书的时候也没少被骂吧,偏偏贾敏才学非凡,走到哪里都能得到夸赞,这对比也太惨烈了。

    王熙凤说道:“两位姑妈都读不好,我这做侄女儿的自然也不好读下去了。再者说我对那些书本子也是在没甚兴趣,不过那本律书上面的注释写了很多案例,瞧着倒是有趣。也是读了那书我才知道,甄家确实违反律法了,也不知方知府能不能审的出来。”

    林默涵说道:“自然是能审出来的,刘维时就是个小人,而且这件事情他已经向我们吐了口,就很难再继续保守秘密了。不过甄家大约是不可能被绳之以法的。他们家深得圣心,皇上一定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妹妹你才亲自去金陵报复回来吗?”

    “是呀,既然皇上不处置甄家,那我就就亲自去讨回公道,要我忍气吞声那是白日做梦。”

    贾敏说道:“你这个性子也不知随了谁,日后再敢莽撞我就把你关在家里,天天盯着你学绣花!”

    “母亲可绕了我吧,女儿是有十足的把握才会去做这件事情的。您还是去盯着玉儿吧,她绣的好看。”

    此事确实如林默涵预料的一般,方知府没费多少力气就从刘维时嘴巴里问出了甄家的事情,再联合甄应嘉前段时间被人下了黑手,他就更加确定了。

    林家真是藏龙卧虎,他前脚儿透露出刘维时在金陵出现过,后脚人就被金陵衙门押解到了扬州,而且就这这个节骨眼儿上甄家出了事。

    他连查都不用查就知道,肯定是林家干的!

    方知府将此事巨细无遗地回报给了康熙,反正案子的来龙去脉他都审理清楚了,但此事牵扯到了甄家,就看皇上如何定夺吧。

    很快,康熙就收到了方知府的折子。

    前段时间,他正为林如海发现的晒盐法而高兴,已经在朝中公布了这个好消息。

    户部的人反正是高兴坏了,这件事情如果能够实行,他们就不用天天拆了东墙补西墙地找补了,很是能够松快几年了。

    但是也有一些人提出了反对,比如明珠、佟佳氏等等,就连一向和明珠不对付的索额图这一次居然也反对实行。

    康熙冷笑一声,问他们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然而这件事情上又能想出什么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呢?

    明珠说劳民伤财,康熙说晒盐法比煎煮盐更加地省时省力

    佟国维说恐怕会引起盐商□□,康熙说如果连区区几个商人都镇压不了,那干脆大家都退回东北算了。如果起了□□,你佟国维第一个去江南镇压。

    索额图想了半天,实在没有什么比较好的理由了,于是在康熙问到他头上的时候临阵倒戈,转为了大力支持。

    康熙看着他们一个个丑恶的嘴脸,心里十分生气。他明白这些人为什么会反对,十之八九都是在背后和江南的盐商们有勾结。

    推行晒盐后,因为产量成倍扩大,售卖方式肯定会产生变化,那些靠着盐吃了个肥头大耳的商人们和背后的主子们怎么可能轻易同意。

    但是那又如何,与整个天下的利益比起来,他们不同意也得同意。

    所以,康熙便直接下令由盐务部门推行晒盐法。

    等到这一批成果出来之后,就是给林如海加官进爵之时。

    后来,康熙看到方知府的折子后,对于林家的这种作风还是比较满意的。

    大清皇室都不是废物,他是想要个天下对为顶尖的儿媳妇不错,但是若林家是个任人随意拿捏的软包子,那么将来怎能守的住太子的后院。

    后院又与前朝息息相关,守不住后院就是在拖累太子,就得要这种有手段的女子才好!

    如此看来,林家不但有能力、有手腕,这气性也十分对他的胃口。

    人家都差点要了你的命了,难道在知道幕后黑手的时候还要忍气吞声吗?

    荣国公的那个孙子和林家的大姑娘着实是个厉害人,在甄家来去自由,没有被抓住任何的把柄,

    倘若将来能够为他、为太子所用,那可真是如虎添翼了。

    甄家本是深受他重视的心腹,然而被外放到江南才几年时间,竟然养成了好大的胃口。

    他知道甄应嘉没什么了不得本事,却偏偏什么的想掺和一脚。若在京城恐怕要不了多久就会被人吃的一干二净,所以才让他到金陵去,那里无人掣肘又是个十足的富庶之地,也好让奶娘的晚年生活过的安逸些。

    不曾想他都格外地恩赏了,甄家竟然还不知足。暗地里干着插手盐务、勾结江湖势力的勾当。

    康熙身为帝王,从不吝于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一个人。他在想,甄家究竟还有没有被着他做些更加过分的事情?

    本来甄家算是他放在江南的一个耳目,是众所周知的耳目,但是倘或这个耳目打着他的旗号在江南为所欲为,那么便不能就这么放任下去了。

    只是想到幼年时,皇阿玛的心里只有董鄂妃,额娘佟佳氏整日忙于争风吃醋,很少能够顾及到他,而那个时候自己还没有入了太皇太后的眼。

    他身为堂堂皇子,却并不受人重视,唯有奶娘一人精心地照顾着自己罢了。

    康熙终究是不忍,所以还是在方知府的折子上写下了将甄家全部摘出去的批复,另外将刘维时秋后问斩,摘星楼众人按罪论处。

    如此一来,就少不得要委屈林家了。又是他十分看重的,应该在什么地方弥补一二呢?

    又过了两个月,康熙终于确定林如海提出的晒盐法确实更加地便利可行而且产量十分喜人,盐碱地和盐蓬草也都顺利地收获了极高的产量。

    这下子,康熙高兴了好几日,仿佛看到国库立刻就会充盈起来。

    于是,给林如海升官一事便顺理成章了。

    倘或只是这一件功劳,那么只等他这一任结束后调回京城也就罢了。

    但是林家他看好的未来亲家,就又该厚上几分了。

    想到林家祖上也是列候之家,到了林如海这一辈儿才恰好没了爵位,康熙在与孝庄太后商定之后,便决定再赐下爵位,好给林家增光添彩。

    林家此一番得罪了不少人,所以赐下的爵位还不能太低,否则那些人真当他们不得圣心呢!

    就得让那些人瞧瞧,自己对林家有多么地另眼相待,才能让那些暗地里的宵小之辈打消报复的意图。

    而且这个时机也正好,不管林家眼下有多么地炙手可热,但是到底远在江南。若是等他们回到京城在授予爵位,那就太引人注目了。

    林家暂时羽翼未满,还是先不要这么打眼了。

    而且,想到他们家人的脾气,康熙也觉得还是现在就给了爵位比较好。

    毕竟现在的那些家里有爵位基本都是祖上传下来的,随着天下的日渐稳定,爵位已不是轻易可得的了。

    林如海的功劳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如今偏他好端端地得以恢复祖上的爵位,倘或在京城还不得让各路人马试探个没完没了啊。

    而林家人也不是吃素的,别到时候他再无缘无故地损失好几家大臣。就趁着他们还在扬州,正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