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六十一章 两广序幕

      “大人!两广又有罢免名单交上来了!”京城吏部衙门,一个年近四旬的吏部侍郎火急火燎的拿着一份从广东承宣布政司传来的被罢免名单气愤的说道。

  新上任的吏部尚书郑三俊在听到又是两广的官员置换名单,立马无奈的摇了摇头“这个薛子期,自从上月到两广任职后就大肆裁撤罢免官员,偏偏老夫向圣上谏言时,圣上却说不用理会,按内容批复!唉!!!这大明怎么会出了这种奸逆啊!!!”

  “啊切!!!!谁在骂我???”海康县两广总督府邸内,薛仲揉了揉痒痒的鼻子在内心中吐槽道。

  “叔父!这是肇庆府和廉州府、琼州府还有广州府等地送来的文书,您快点批复吧,武伯和方伯都等着你盖印呢!”就在薛仲揉鼻子的时候,书房外的薛询抱着一叠高高的文书述说道。

  “唉…..怪不得这沈犹龙没做出大的政绩,这么多沽名钓誉的贪官庸吏,能做成什么事啊…..”薛仲听到薛询的话还有那一叠高高的文书,不禁用手扶着头想到,着实头疼。

  现在是崇祯十五年四月,自薛仲南下到达广东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薛仲自接受封赏后,连新年都没有过就火急火燎的带着薛询、薛武、刘尚、郝虎,还有皇城岛的一众百姓士兵,以及采购好的牛马南下了。

  在薛仲到达广东后,第一件事就是将两广总督府邸搬到了雷州府,不是说原来的位置不好,而是现在薛仲的基业基本都在琼州,而雷州左边就是广西承宣布政司,右边就是广东承宣布政司,南边越过琼州海峡就是琼州府,这地理条件比较符合薛仲的目前的执政地点。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薛仲先是将手下的人纷纷外派封官,薛武稳重,被薛仲分到了广西承宣布政司的桂林府,李朝年和稀泥的手段较强,被薛仲分到了少民较多的思恩府,郝虎善战寡言,被薛仲分到了韶州,刘尚年轻,而且琼州府作为薛仲的军工基地,不能没有人看,所以刘尚被分到了琼州府,而广州府经济繁荣,且府内商贾宗族林立,也就薛方比较适合。

  除了上述这些追随薛仲已久的老人,薛仲还将这次北上辽东立下军功且识字,适合为政的军官一一提拔了,如原南大营的张虎、方和、方大、李冲等人,尽数被薛仲委任了各处卫所的卫指挥使,每个走马上任的官员,薛仲都调派了五百士兵。

  这些士兵不仅仅是作为他们走马上任威慑各府本土势力的筹码,还是作为两广新军分派出去的骨干。

  虽然这样做很可能引起各方势力的反弹,但是没办法,薛仲可是在崇祯那里吹下了牛皮了,现在离九月可就只有五个月了,而薛仲才刚刚将自己的影响扩大到两广偌大的地区的府一级,至于更小的州、县,村寨,则是要等到两广新军练成才行。

  “叔父,方伯和武伯他们的文书内容都是入城税的事,你先把这两个文书给看了吧”这边薛仲还在苦恼九月向京师运粮赋的事,薛询就直接将文书里最重要的两份拿出来了。

  薛武和薛方两人坐镇的都是两广各地的重镇,两省的政策由薛仲下达后,薛武、薛方纷纷传达给下面各府的官员,而各府官员再下发到州县一级,听到薛询的话,薛仲立马打开了最上面的一本文书。

  “入城税各哨所、关卡已经建好,随时可通知各府开始收税”

  这本文书是广州府薛方的,汇报的是入城税的事,薛仲在看完之后,立马拿起来另一本文书,这本文书是桂林府薛武的,内容与上一本一致,都是入城税的事。

  由于大明朝立朝之初成立的商税极低,所以承担大明朝全国运作最大的赋税收入就是农税,这种税收政策是极有问题的,立朝之初与中期倒是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一遇到灾荒之年时,极低的税收直接让大明立马显得手忙脚乱。

  南归的海船上薛仲就翻看史书查找历朝的税收制度,相比于明朝,唐朝是作为中国古代王朝的巅峰时刻,唐朝时期气候温暖,经历了多年战乱导致的土地荒芜,在隋唐稳定之后,这些久不经耕种的土地早已蓄满了地力,唐朝虽然也极大依靠田赋税收,但唐朝一亩的粮食产量可以达到三百斤,这让那时的百姓不仅可以满足温饱,还能贩卖粮食,而唐朝朝廷就是百姓粮食最大的收购商,从立朝到开元,一百多年不停地收购百姓手中的粮食,唐朝的粮仓直接积累了数千万石粮食,有了这些粮食,无论是朝廷经历了什么天灾人祸,都能安然的渡过去,这也是安史之乱后唐朝还能坚挺一百多年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