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三百五十章 逃入大草原

  胡国柱还在苦苦哀求,吴应麒却态度坚决,他以皇帝的名义命令胡国柱率军撤退,但胡国柱始终不肯,吴应麒便猛地拔出腰间的天子剑,架在自己的脖子上,勒令胡国柱离去。

  胡国柱无奈,只能一边大哭,一边纵马离去,但吴国英为首的几名关宁铁骑却不愿离去,他们面容坚毅地看着吴应麒,抱拳道:「陛下,我等深受先帝恩待,怎能背弃先帝的子嗣,我等愿与陛下一同赴死。」

  「好一个忠贞之士!」

  吴应麒笑着称赞道,他随后策马向晋水奔驰而去,来到晋水河畔后,他看着那滚滚南流的河面,翻身下马,再看向身后还在追击溃兵的夏军,仰天长啸,毫不犹豫地投身晋水之中。

  他身后的关宁铁骑见状,相互对视一眼,各自说了一声「保重」,便也跟着跃进水中,他们的身影很快就被奔流的晋水吞没,仿佛无事发生一般。

  夏军一直追击到下午才终于结束,郭仕图主动打开城门,率领城中的官员跪迎苏定远,苏定远面无表情地策马从他们面前走过,连一个眼神都没有留给他们,在苏定远入城后,这些官员便都被夏军抓了起来,投入大牢之中。

  吴三桂从北平劫掠来的所有财富都被放在太原的原明晋王府的府库内,夏军入城后也第一时间查封了府库,对里面堆积如山的金银珠宝进行清点。

  这是一笔巨大的工作量,因为府库内的库存实在太多,即便郭仕图将之前他们清点造册的账簿交了上来,还是要重新清点,确定总量的。

  收复太原后,苏定远废除了定天府的名号,恢复太原府,并向山西各地发布檄文,令各地归降夏军。

  同时,他也命刘世勋领军追击北逃的吴应期,并在民间搜捕失踪的吴应麒、胡国柱和王屏藩,直到数天后,几名渔民在下游发现了吴应麒那已经被泡得浮肿的尸体,将其捞上来送往在太原掩埋。

  至于胡国柱和王屏藩,有人说看见胡国柱向北而去,有人说王屏藩一路向东逃进了太行山中,众说纷纭,虽然他们已经不成气候了,但苏定远还是不准备就此放过他们。

  太原之战过后,山西各地皆传檄而定,喜迎王师,苏定远便向朝廷上奏,希望朝廷向山西重新派遣官员,将山西的行政推倒重建。

  苏言自然是允准了,不过刚好离春闺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便准备科举结束后,将中举之人派往山西任官。

  另一边,吴应期不愧为新一代的逃跑将军,他在太原之战后一口气逃到了大同府,李来亨紧追慢追都追不上他。

  在逃到大同府后,吴应期便着手安排起了称帝事宜,他以大周楚王的名义于三月初一在大同府正式称帝,改年号为宁和,尊吴应麒为庄宗简皇帝,立刚年满一年的吴世琚为太子。

  称帝后,吴应期没有继续留在大同府,他深知继续留在关内就是死路一条,因此在称帝的第二天,他就下令军队洗

  劫了大同府城和周围乡里,从百姓手中抢走所有的粮食和能够使用的工具、铁器并强征了众多壮丁,随后一路北上,翻越长城,逃到辽阔的草原。

  等李来亨进入大同府以后,他面对的就是一群饥肠辘辘的百姓,李来亨一开始还吓了一跳,可在从那帮饥民口中得知了周军干过的事情以后,他就明白了吴应期的意图。

  他这是要跑啊。

  可是他知道吴应期的意图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让将士留下必需的口粮,其余的粮草接济给百姓,一边向苏定远汇报这里的情况,希望能够调拨一批粮食救济受了兵灾的大同百姓。

  随着夏军占领大同府,整个大同府境内的各州县也都纷纷归顺,连带着宣府镇的周军也都紧跟着送来降表,北部因此平定。

  不仅仅是北部,陕西以西一直独立在夏周之外,表面上听命于清廷的甘肃(或者说陕西行都司)在听闻周军被驱逐到草原上之后,也吓得连忙向西安递交降表。

  甘肃眼下是由清廷的甘肃总兵张勇控制,张勇身为河西四汉将之首,历史上在后面的三藩之乱中平定地方叛乱有功,因此被奉为一代名将。

  苏言在穿越前曾经看过三藩之乱相关的文献,也依稀记得河西四汉将的威名,因此在张名振将甘肃主动归顺的消息报回江宁后,苏言就按照记忆中的四汉将的名字,召甘肃总兵张勇、还只是一员守备的王进宝和高台游击赵良栋召入江宁觐见。

  四汉将中的最后一人名为孙思克,他是汉军正白旗人,是死心塌地的汉女干,苏言因此对他没有丝毫招揽的意思。

亲,点击进去,给个好评呗,分数越高更新越快,据说给香书小说打满分的最后都找到了漂亮的老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