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七十三章 整顿

    忠顺王是蜀王刘度的长子,刘度告老还乡要回蜀地养老时,太上皇念其忠义,忠是刘度对大刘的忠,义是刘度和太上皇之间的兄弟情义,封了刘珆(yi,第二声,泛指玉石)为忠顺王。

  忠顺王的爵位比郡王高比亲王低,介于两者之间,刘珆和神元帝刘武,忠礼亲王刘琚是堂兄弟。

  刘珆今年三十余岁,看起来仪表堂堂,实则心狠手辣。

  目前大刘只有一个亲王,两个王,郡王倒是多一些,不过手中基本上都没有多少实权,都是抱个名头养老,说出去好听,比如说北静郡王水溶。

  忠顺王府和贾府之间的矛盾可以追溯到大刘定鼎,也就是贾演和贾源那个时代。

  蜀王刘度之父刘桓当年和贾演贾源一样,都是高祖皇帝手底下的大将,因涉及到从龙之功,所以互相之间不对付,明里暗里都给对方暗中下过不少的绊子。

  有一次贾源领兵追击敌寇时,遭遇敌方大规模回援,无奈之下只好向距离最近的刘桓求助,而刘桓却拒绝了贾源的请求,事后只说自己所部兵马受到敌方斥候频频监视,为了保留实力,故不能轻举妄动,况且自己距离贾源部距离过远,即使立刻分兵赶去支援也恐怕来不及,况且说不定会是对方的调虎离山之计。

  此战下来,贾源所部的两万兵马几乎损失殆尽,十不存一,贾源力战突围,身受重伤,十八个从老家带出来的近卫骁将为了掩护自己撤退全部战死,无一幸免,尽管自己后来据理力争,奈何刘桓是高祖之胞兄,高祖皇帝并没有过多追责,而且刘桓说的也有理,若是换做贾源,他也不会轻易出兵相助,尽管是个人都能看得出来刘桓是在隔岸观火。

  自此以后,刘桓和贾源贾演之间的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在高祖皇帝面前常常因为军事争执不休,有几次差点动起手来。

  大刘定鼎后,刘桓因功封了王,贾演和贾源也封了公,可真要论起来,贾演和贾源之功甚至要比刘桓还要高一些,可当时的大刘并没有异姓王这一爵位,所以贾演贾源二人只能屈居国公之位。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高祖皇帝说亏欠贾源,让贾代善承袭二代荣国公爵位的原因,按理说,当时年仅三十岁的贾代善所立的功劳虽大,却还需要很多年的沉淀才能封公,要知道贾代善可是大刘定鼎以来最年轻的国公,反观历朝历代,他这个年纪的国公也是屈指可数。

  到了贾代善那一辈,刘恒和贾源贾演俱皆故去,即使不能冰释前嫌,也应该减少很多仇恨,可时光的流逝并未让两府之间互相释怀,反而愈演愈烈。

  贾代善承袭二代荣国公爵位的时候,刘桓之子刘度当时连郡王都不是,只是个镇国将军,虽是宗室,可身份却要比贾代善还低一些,而二人都完美的继承了先辈们彼此之间的偏见和对立。

  朝堂上针锋相对,私下里互相牵制,这么多年来,两府都没有停过,而随着贾代善和贾代化先后故去,刘度分封蜀王后,贾府再也无力面对强权,开始慢慢退居幕后,毕竟仅凭贾赦身上的一等将军爵位,对上刘度的蜀王,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鸡蛋碰石头。

  贾府表现出的姿态,刘度也是见好就收,死对头都死了,加上自己也是年老体迈,无力再理会俗事,抱着蜀王的名头回蜀地养老去了,只留下刚刚封为忠顺王的儿子刘珆继续压制贾府。

  贾府可能是真的没落了,眼下只能靠着“一门三公”的名头在勋贵圈里称王称霸,除了淮阴侯府,其实也没有多少公侯府邸把贾府当回事,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再大的恩情他们也还完了,况且贾府也没有资格值得他们依靠。

  贾府这只瘦死的骆驼并没有马大,朝堂上除了一个正五品工部侍郎贾政外,再无他人,不提贾赦那个混吃等死的一等将军,再看去,贾府已经灯尽油枯,后继无人,刘珆也慢慢失去了继续压制贾府的兴趣。

  无视贾赦和贾珍等人的有意交好,刘珆在所有贾府的产业旁边纷纷开起自己的店铺,例如春风楼对面的漱玉馆,他要做的就是一点一点的蚕食贾府,剥夺它在勋贵圈里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取而代之的时候,笑看贾府家破人亡。

  富不过三代,强不过百年,亘古不变的真理,贾府如今就站在这个节骨眼上,自贾源贾演起,至今,贾府已经享受了百年的荣华富贵,也许再过几年,就是墙倒屋塌之时,而他忠顺王府完全不用担心,他是宗室,只要大刘存在一日,他忠顺王府就能享受一天的荣华富贵,鲜有人能与之抗衡。

  原著里贾府被抄,除去贾赦贾珍等人自身的原因,忠顺王府便是最大的推力,落井下石,雪上加霜,直把贾府逼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贾琮无意解决两府之间的矛盾,他也没这个本事,他还不清楚自己能走到哪一步,做到哪一步,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在贾府被抄之时,能尽一些微薄之力,还了贾政的恩情,再想方设法的把迎春等人解救出来。

  他不能坐视他这个姐姐落入虎口,除了迎春,还有探春,小惜春,只要有可能,哪怕是一丝的可能,他都不会放弃。

  “结账。”李安朝楼下喊了一声,只见之前那个灰衣小厮噔噔噔的跑上来,一脸谄笑道:“贵人,一共是二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