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七章 朝鲜


  可惜的是,在成宗之后,后世朝鲜的国君大多昏庸且缺乏治国之术,而伴随着的便是党争的愈演愈烈与民生的困苦。这对后期朝鲜的吏治与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朝鲜自建立伊始便确立了与明朝的关系,成为明廷的藩属国,也被称为小中华,经过几代人的去佛崇儒,其国内受儒家思想影响已经很深,尤其是士大夫阶级,很自豪于自身处在中华文明之中,各项制度严格遵守地方诸侯的要求。

  (明朝自朱元璋开始便大规模封王,朝鲜在当时只是个不起眼的藩王而已,与中原的封王的概念大同小异。)

  与明廷一样,文大于武,党争不断此时的朝鲜王朝就是一个待宰而不自知的羔羊。

  朝鲜王朝的首都初在高丽王朝的故都开京(开城),后来李成桂定都于汉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汉城.

  而在军事方面,朝鲜王朝实行文人治军和兵将分离制度,无定将、无定卒,类似轮流服役的预备役军队,而非常备军。因此在200年承平日久的情况下,武备废弛,人不知兵自然是很正常的。

  (个人认为朝鲜军事与明朝相比更像极了宋朝)

  在汉城王宫昌德宫内,宣宗李昖正在欣赏宫女新编的歌舞,心情也难得的舒缓了一些,李昖今年39岁,长期养尊处优的生活让这位朝鲜王“出落”成大腹便便的样子,一身大明亲王服饰,正自看的入神。

  (皇帝是十二旒,亲王是九旒,郡王为七旒,朝鲜王是郡王爵,因为在靖难时建文帝为了争取胜利而拉拢朝鲜,被特准用亲王服饰,这也是为什么韩剧之中朝鲜国王都着红色而非黄色的原因。)

  李昖的日子也并未好过,自从自己十五岁即位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朝中党争,士林派中一批年纪较轻的学者和一批年纪较大的学者间发生派别分裂,依照他们在汉城不同的居住区域,又分别称为“东人”(岭南学派)和“西人”(畿湖学派)。两派之间互相攻击,乃至利用权势而对对方加以打击和迫害。这种局面如今已经有尾大不掉之势,李昖整天想的不是如何治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而是如何平衡两派之间的关系。

  观赏完歌舞之后,李昖正准备去御花园走一走,愉悦一下心情,却见宦官呈上了一个奏折,李昖半抬眼睛问道:“哪里的。”

  “殿下,是右议政柳成龙大人的奏折。”

  “寡人好不容易清净一下,又来打扰寡人的心情。”

  (这柳成龙属于东人党一派,出身名门,曾祖父柳子温,爷爷柳公绰,父亲为黄海道观察史柳仲班,母亲为进士金光粹之女,又从师于李滉,生性正直、敬忠守孝,倒也是朝鲜不可多得的良臣,)

  不过李昖已经本能地对儒党排斥,一听奏折便心情烦躁,按捺住心情的李昖打开奏折一看,原来柳成龙是在举荐任井邑县监的李舜臣,柳成龙说这李舜臣习得一手好枪棒,尤善骑射。曾经武科及第,在北部前线防备女真与之交战多年。曾有一次胡骑入寇劫掠,李舜臣用疑兵之计大破敌骑而还。李昖确是觉得这李舜臣不错,

  原来自朝鲜两次拒绝日本的借道攻明之后,柳成龙已经敏锐的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极力主张加强对日防务,尤其是水军防务,不过李昖却是觉得完全多此一举,即使加强防务,也应该加强对北部女真部落的防备,而日本不过是吓唬人罢了,

  一年起日本,李昖倒是想起几个月前丰臣秀吉的借道信了,

  “雁书薰读,舒卷再三。抑本朝虽为六十余州,比年诸国分离,乱朝纲,废世礼,而不听朝政。故予不胜感慨,三、四年之间,伐叛臣,讨贼徒,及异域远岛,悉归掌握。窃案事迹,鄙陋小臣也。虽然,予当于托胎之时,慈母梦日入怀中。相士曰:“日光之所及,无不照临。壮年必入表闻仁风,四海蒙威名者。其何疑乎?”依有此奇异,作敌心者自然摧灭,战则无不胜,攻则无不取。既天下大治,抚育百姓,怜愍孤独。故民富财足,土贡万倍千古矣。本朝开辟以来,朝廷盛世,洛阳壮观,莫如此日也。夫人生于世也,虽历长生,古来不满百焉。郁郁久居此乎!不屑国家之隔,山海之远,一超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四百洲,施帝都政化与亿万斯年者,在方寸中。贵国先驱而入朝,依有远虑而无近忧者乎!远邦小岛在海中者,后进者不可作许容也。予入大明之日,将士卒临军营,则弥可修邻盟也。予愿无他,只显佳名于三国而已。方物如目录,领纳,珍重保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