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22章 第22章

    刚来上海那会,她意志消沉,男朋友走马灯似的换,身边永远没有个固定的人,直到遇见刘锦。

    他们相遇在上海一个街道级的小项目里,那时刘锦还在体制内。都是刚来上海不久的年轻人,刘锦比她还小几岁。他们志趣相投,行业的思考、人生的追求,是他们之间绵延不绝的共同话题。他们从朋友开始,逐渐变成了恋人。

    五年前刘锦离开体制内,决心创业。

    刘锦的父母都反对,只有韩丹林义无反顾地支持他。

    她羡慕刘锦的洒脱和勇气。她不敢,她从小就听话,怕父母担心,更何况,她要供房贷,这是她在上海的立身之本。

    然后韩丹林就过上了“中流砥柱”的生活,她的收入除了房子的月供和日常开销,几乎都用来支援刘锦的生活、投资刘锦的事业。所以这些年岗位不断提升,收入不断增长,唯独存款倒是没有增长。

    三年前餐饮店经营失败,刘锦与合伙人辉哥转而考虑做源头生意。上海地价太高、人工也贵,开不起工厂,他们就把工厂开到成都。

    自此刘锦在上海与成都两点一线地飞,然而多数时间是在成都。工厂天天开工,他作为老板不能长期不在。

    这些年韩丹林不是没有被家里催过婚,也不是没有主动找刘锦讨论过未来。但刘锦的心思似乎都流连在他的事业版图里,关于结婚从来都是一句“等我融到a轮”。

    导致每次刘锦找韩丹林参谋bp,韩丹林觉得她不是在为一个商业计划书出谋划策,而是在为她的结婚证出谋划策。

    两人感情热络的时候,刘锦总会热情洋溢地畅想未来,给她描摹美好蓝图:“丹丹,等我挣到钱,我们就住内环大平层,黄浦江景房”,总是能把韩丹林逗乐。

    韩丹林倒不是非要住黄浦江景房,但她喜欢看刘锦身上那股不羁和拼劲,那种势在必得的自信、永不服输的韧性,或许是因为这些品质也是她内心向往的。

    但这些年起起伏伏,刘锦的事业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她的年龄渐长,人也日益感觉疲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