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9章 第十九章

    炕?是何物?

    这是此刻朱家人共同的疑问,只有朱振山沉吟一会儿,说道:“我年轻时曾到过营州,那边的人家中有一物叫‘火炕’。”

    朱明大眼睛乌溜溜的,笑道:“祖父,正是此物。”

    朱振山却摇摇头,不赞同道:“这东西,烟气大的很,火力难掌控,就是在营州用的人也不多,你难道想在家里建这个?”

    可没想到,朱明听到这话,眼睛更亮了。

    朱明:独家技术啊!

    “祖父,烟气我有办法解决,待家里建新房时,你且看。”

    朱宝扁扁嘴,问道:“明娘,你跟祖父一起打哑谜呢,这炕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朱明也不正面回答,神秘兮兮一笑,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是个大宝贝。”

    次日一早,朱振山和三个儿子套上驴车,就要去镇上订砖瓦,朱明一番软磨硬泡,也蹭上队伍。

    乡下各种瓦窑数量不少,朱家庄就有一个,但砖窑就没这么多了,得到镇上才有,毕竟乡下建砖房的人家很少,没这个市场需求。

    朱明也跟着见识了一番古代的建材市场,建房最主要大就是木料、瓦片、转头。

    先是到了瓦窑作坊,订了六千块瓦片,谈好送货上门,总的要七贯钱,先交了两贯定金。接着就前往砖窑作坊,砖窑作坊位置在的稍远一点,过去要了一会儿时间,朱明坐在车上百无聊赖。

    终于到了,朱明对烧砖的技术很赶兴趣,兴冲冲地跳下车,径直往里面走。这个砖窑作坊规模不大,有两口窑,但只有一个在烧火。

    作坊的人看见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女孩走进来,纷纷转过来看,一个看着像管事的中年男子走过来接待,问道:“小娘子,只有你一人吗?你家大人呢?我们这是砖窑,不是玩耍的地方。”

    朱明仰起头,望着这人笑了笑,很有礼貌地回答道:“大叔,我是跟着家里人来买砖头的。”说着往后头指了指,这人看到朱振山几人,这才放下心来。

    朱明接着说:“我就是好奇砖头是怎么做的,想进来看看,大叔,我能四处看看吗?”

    男人看朱明伶俐可爱,自然欣然同意,不过还是不放心地叮嘱道:“不要靠近砖窑,小心烫到。”

    朱明点点头,就在作坊里四处溜达起来,看别人干活。

    古代制砖全靠人力,光是炼泥就有好几个人,要先把熟土在水池浸水,用筛子多次过滤,再将土泥浆取出,几个人又用践踏的方式进行搅拌。

    再走过去一点就是制胚子的地方,把搅拌好的土浆放到木框中,用板子盖起,两个人站在上面,研旋使其坚固。

    边上的空地上放着很多成型的砖块,不过颜色不一,想来应该是制作的时间不同。水分含量有差别。

    朱明好奇地问一个正在制胚的工匠,“大叔,这个砖块要晒多久啊?”

    工匠乐呵呵答道:“要许久呢,要把这个砖晾到发白才行咧,一般要七八个月呢。”

    朱明不由得咂舌,工期这么久,贵是有道理的。

    刚好现在在烧的这一窑砖要要浇水闷窑了,朱明又跑过去看。浇水这个步骤是制砖里是很重要的,颜色和硬度都取决于这一步。只见一个老师傅站在窑顶慢慢开始放水,手稳稳当当的,速度保持匀速,放的这个水就是窨水,里面的氧化铁,就是砖呈青色的原因。

    朱明感叹,这这个没有机械的时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术,都太厉害了。

    在朱明参观的这一会儿功夫,朱家也和管事谈妥当了,砖头有现成的存货,明天就可以送货上门,数量谈好了,开始算价格。

    管事的说:“你们家的总共要两万块砖,我们这的价格是两文一块,所以总的就是四十贯,送货再多加两贯。”

    这价格听得朱明心惊肉跳,这最次等的青砖就这么贵,好的得要多少钱?

    朱立海掏出钱袋的时候也是一脸的肉疼,但也不得给,拿出两锭十两的银元包递了过去。

    管事接过元宝细细地看了看,确认是官银,脸上也露出满意的笑容,要是给的二十贯钱,数钱都得半天,给的元宝倒是省事,连称都不用称了。

    时下老百姓用银子其实不普遍,大部分人都是用的铜钱,起码在岩山镇是这样的。但是一贯铜钱是一千枚,很多钱偷偷的昧几十个钱的情况多的是,如果收钱的人没有仔细清点,还是很容易被蒙骗的。

    朱家之前摆摊就遇到过好多次,这种“缺斤少两”的情况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