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9章 第十九章


    不单单是用铜钱不保险,就连银子有时也靠不住,市面上流通最多的是碎银子,这碎银子可不像元宝是官府铸造的,碎银子没有标准,都是自己用剪子剪的,所以基本上大部分人家里都会备着剪子和小称,做生意的就更是必备了。

    朱家给的这两锭是标标准准的官制雪花银,所以砖窑管事脸上的笑容才格外真挚。

    买完这两样还不算完,还得接着买石灰和糯米,还有砌墙工具。

    朱立海叹道:“这建砖房可真不是件容易事啊。”

    朱明也默默点头,建砖房,买砖就是一大笔花销,还要配置泥浆。最常见的泥浆配方就是三和土,用黄土、石灰、河泥混合而成,糯米浆也会放入其中。这是平民配方,有钱人家还会在里面加入红糖、蛋清、猪血等物。

    买石灰和糯米花了四贯钱,买一些铁制的小工具又是三贯。

    这才只是备料阶段,后续还有请人上山伐木、请人建房的人工费。家具还好,家里几个木匠自己就能做,但是木漆木料这一笔是省不了的。

    归家的路上,想到这些,朱明也忍不住重重地叹了口气。

    朱立平看朱明杵着下巴,小脸上满是愁容满面,不由得被逗笑,揉了揉她毛茸茸的脑袋,说道:“明娘,你心疼银子啦?”

    朱明扁扁嘴,没说话。

    朱立平打趣道:“昨天还一番豪言壮语,今天就退缩啦。”然后一本正色道:“明娘,你再聪明也只是小孩子,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养赚钱是大人的事,钱花完了我们再赚。”

    朱立平把女儿抱过来,放在怀里,安慰道:“不用瞻前顾后,家里这些年攒的钱够用的。”

    朱立海也笑道:“明娘,大伯可是被你一番话激励到了,等着你带咱们全家赚钱呢。”

    朱振山虽然没说话,但也默默地望着朱明,眼神里都是鼓励。

    朱明看了看自己这辈子最亲近的家人们,感受到了满满的爱意和信任,心上涌上一股热流,重重地点了点头,信心满满地朱立海说:“大伯,你放心吧,很快咱家又能赚钱了。”

    朱立海朗声一笑:“明娘,那就看你的了。”

    桂香枫红,秋光如许,坐在爹爹坚实的怀抱里,吹着凉爽的秋风,朱明缓缓地沉入梦乡。察觉到女儿睡着,朱立良轻轻地拢了拢衣裳,把朱明裹严实,车上的人也默默地没说话了。

    老朱家效率高,说干就干,采买结束的第二天,就喊了村里几个亲戚,大概二十来个汉子来帮忙。

    一群人分头行动,一队人上山伐树、挖黄泥,一队人在家开始打地基。

    打地基没什么技术要点,按照惯例来就可以,于是朱明也默默地研究其他的结构。

    朱明以前学过结构力学,但都是运用的现代的材料和技术,现在也用不了,。况且,古人有古人的智慧,像什么榫卯、拱顶,这些都是现代的朱明不具备的素养。

    所以朱明现在就要把她所有已知的知识整合,因地制宜地开发设计方案。

    古代没有钢筋混凝土,承重基本靠木结构。承重墙、框架柱、楼板、梁、支墩……这些承重构件,都是朱明要一一设计的。

    其实大朔楼房也不少,县里的客栈就是楼房,听说京城更是有三四层的楼,更不用说各种佛塔。

    但目前朱明面对的问题就是,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朱家庄这些人都是业余的。村里建房。大都是平房,结构简单,庄稼汉也能上手。

    没有技术人员,朱明只能事事亲力亲为。

    在村里,请人干活不用工钱,因为每家建房都要请亲朋帮忙,但两顿饭是要管的,点心茶水也不能少。

    二十多个汉子的吃喝,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家里男人都忙着建房,几个小的又要念书,全部事物都是几个女人担着。

    朱明画图画的眼花手酸,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杨高梅做的酸梅汤,顿觉口舌生津,又活过来了。

    厨房里的女人们也在忙活着,准备晚饭。

    大锅里正咕噜咕噜得冒着热气,一股浓郁的卤香味,里面正卤着一个色泽浓郁的猪头。杨高梅正坐在灶门口剥豆子,叶秀用筷子一戳,这猪头炖得火候正好,软烂入味,陈氏端了个瓦盆,两人合力把猪头盛出,放到一旁放凉备用。

    李氏动作利索地开始刷锅擦灶,放上蒸笼,把早已揉好的玉米馍馍上锅蒸着。

    这时,镇上的砖窑也把砖送来了,正在朱家的工地边上卸货,杨高梅听到动静,卸了围裙,准备出去看看。

    哪知刚走到拉砖的车那,就看到村里来盖房的汉子们围着砖头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