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两百五十八章 内安外扩

    御马监目前没有多余的银子,复套之战的赏银都还在计算中,因此只能让沉廷扬先从黄龙缴获的白银里调银子去下订单。

    等到秋收后,御马监会再拨钱粮南下,缓解市舶司的财政问题。

    写完回帖,朱由检放下了笔,而一直在旁边看的孙传庭也见状开口道:

    “殿下让沉布政使造船,是为了海外藩王就藩的事情吧?”

    “嗯……”朱由检回应一声,一边看着军情,一边对孙传庭解释道:

    “我大明眼下人口稠密,士绅豪强占据的田亩众多,百姓手中的田亩甚至不如士绅豪强的多。”

    “长此以往下去,哪怕再次中兴,想要落寞也不过是数十年的时间罢了。”

    “唯有以宗室迁移海外,再迁移百姓向海外,用宗室的藩国抵挡外来有可能侵犯我大明的蛮夷,才能让大明国祚长久。”

    朱由检的想法,实际上和朱元章的想法大差不差,不过二人唯一不同的就是所运用的资源不同。

    朱元章毕竟对于诸国还有一种华夏人的同理心,认为全天下都是大明的子民,所有国王都是大明天下麾下的王。

    因此、他选择的是让藩王在一些需要巩固的疆土上驻扎,利用当地的资源和朝廷的资源,为大明戍边。

    但在朱由检的心里,大明高于藩王、藩王高于外藩,外藩高于贸易国,贸易国高于其他国家。

    因此、他所选择的,是派军队帮藩王打下一个海外藩国,让海外藩国用海外的资源反哺大明的同时,也能在当地建立自己的藩国。

    最后藩国会成为大明某一方向的戍卫,保护大明此地不会受到侵犯。

    正如天竺如果都被册封,那么大明海上需要预防和警惕的就只有来自东边的方向了。

    如果西方列强从西边入侵,那先得过了天竺诸多藩国那一关。

    至于天竺藩国会不会最后结成一个联盟,卡住大明的海上贸易路线?

    只能说以华夏是一个文化,以及宗室血脉来说,除非大明这边再出一个朱允炆,不然海外藩王可没有心思来和大明作对。

    没有大明的管控,诸多藩王在清理了南亚的其他文化后,可以扩张的会继续选择扩张,而无法扩张的就会开始内斗。

    这种时候、大明就成为了一个调停人。

    和周天子周王室不同,大明的拳头必然是比诸侯国大的,而对于大明来说,天竺稳定是最重要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海上贸易路线会越来越重要,天竺的诸多藩王有可能会不服大明管教而造反。….但结果就是被群起而攻。

    所以朱由检并不担心分封去天竺的诸藩,他更比较担心的,是册封太过遥远的藩王。

    非洲、美洲……

    “还是得把藩王限制在亚洲和大洋洲,倒是哥哥的其他子嗣和我可以考虑分封更远的海外……”

    朱由检不太信任血脉澹薄的其它诸王,而他自己的话,他也很清楚,以他眼下的势力和实力,如果册封在靠近大明的地方,那么对于他和大明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或许他和朱由校不会出现间隙,但他和朱由校的子孙呢?他的子孙和朱由校的子孙呢?

    齐国必须册封的足够远,不然诸藩战争如果一旦开打,必然是齐国和大明打的最激烈……

    想到这里、朱由检觉得有些头疼,随后打开车窗,看了一眼窗外的皑皑白雪,以及河谷山川。

    冷风吹来,他整个人清爽了不少,而这时孙传庭也对朱由检说道:筆趣庫

    “三宣六慰和安南,乌思藏、朵甘四地,殿下准备先收复谁?”

    “若说收复,必然是先收复安南,毕竟安南之地我朝自有法统,况且安南比起其他三地,更容易收复一些。”朱由检不假思索的回答:

    “打安南,完全可以让南军都督府和西军都督府、海军都督府三方联合出手,从海岸,山区,南北共同出兵。”

    “安南之地,眼下内斗不断,百姓三百余万,耕地上千万亩,一年三熟。”

    “如果拿下此地,对我大明来说,只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就又是一个大粮仓。”

    “有了它和苏门答腊,四川三地,再收复三宣六慰就简单许多了。”

    朱由检的话让孙传庭十分认同,尤其是这次复套之战,更是让他认识到了后勤的重要性。

    复套之战为什么打的那么顺?不是因为军队骁勇,而是因为后勤到位。

    哪怕没有上直和重新整编的五军都督府,依靠这一战的后勤,明军依旧能将套虏三大部解决。

    因此、后勤是军队的重中之重,只要后勤不出现问题,大明无论是对付建虏、北虏、东吁、安南……都将是手到擒来。

    为什么朱由检不对付东北的建虏?还不是因为辽东后勤不行的原因。

    复辽的时候可以走海运,然后依托海运在辽东内长城以内打出一场场精彩的防守战。

    但再之后,野战就显得有些不行了。

    复辽之战实际上有三十多万大军,但问题是明军的马步兵几乎为零,全靠满桂和贺世贤、曹文诏三部骑兵,才把机动性高的努尔哈赤给打崩。

    如果明军当时各部都有马步兵,那一战的结果会更好看,结束的更快。

    哪怕是下雨,但只要机动性跟得上,努尔哈赤或许刚出威宁营堡就被四面八方赶来的明军围杀了。

    不过、马步兵还只是后勤的一方面,毕竟他们能携带的后勤只是比步卒多一些,算不得什么。….复辽一战真正能成功,还是朱由检调了上千万石粮秣提前运抵,给足了大军信心。

    如萨尔浒一战,如果杨镐也有上千万石粮秣,那努尔哈赤都会被他拖死。

    因此、在充足的后勤面前,将领的部分缺陷是可以被弥补的。

    大明要收拾三宣六慰,就要做好深入原始森林上千公里的准备。

    这还是海陆夹击的路程,如果单方面的是陆军,那深入的距离将是两千里乃至三千里。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距离,中原王朝对此地的作战,才大多以失败告终。

    像明朝正统年间,王骥这种直接打到缅甸腹地,甚至派兵前往了阿萨姆地区的将领,不管放在哪个朝代都足以被吹嘘。

    朱由检唯一比王骥好的优势就是,王骥需要面对一个人口数百万,带甲二十万,施行类似秦汉制度的麓川王朝。

    而朱由检要面对的,是一个正处于内斗,虽然不算四分五裂,但也算各怀鬼胎的东吁王朝。

    所以朱由检不用担心怎么打,他只需要关心怎么保证后勤辎重。

    “你去过贵州,依你看,如果打麓川,朝廷现在应该做什么准备?”

    朱由检看向了孙传庭,而孙传庭闻言则是顿了顿,随后才道:

    “粮秣的问题,实际上走水路可以解决,但水路的话,云南境内虽然有大江大河,但可以通航的很少。”

    “走水路顶多就是走元江,将粮秣运到大理南部的巍山。”

    “但从大理到腾越八关,还有上千里的路程,并且这段路程据我和亨九(洪承畴自号)的书信往来,他曾与我说,此地险阻,恐怕需要寻常运力的三倍才能通行。”

    孙传庭所说的,应该就是高黎贡山和横断山脉,这点朱由检大致记得。

    虽然他前世没有去过那个地方,但也听说过当地道路险阻。

    “如果殿下要收复三宣六慰,下官还是建议,先听听亨九他们的建议。”

    “毕竟亨九他们在云南也待了这么久,加上现在沙定洲也快要被围剿了,他应该可以走走看看,给出正确的建议。”

    孙传庭看着朱由检,为洪承畴好意谏言,而朱由检闻言也微微颌首表示认可。

    认可过后,他也抽出了一张回帖,在上面写上了一些洪承畴对于收复安南、三宣六慰的看法。

    做完这一切的时候,他们乘坐的马车速度也逐渐慢了下来,而曹文诏也策马上前来到窗口,对车内的朱由检道:

    “殿下、现在可以眺望到西宁县了。”

    “嗯”朱由检应了一声,随后伸出头看了一眼马车前方。

    只见在地平线的末端,一座矗立在青海河谷谷口的城池映入眼帘。

    城池四周的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四周群山怀抱,南有南山、北有北山。

    西宁城正好卡在了这个河谷的三岔口上,向东走出西宁城就是大明辽阔的河湟大地。

    向西走出西宁城就是巍峨的青藏高原,以及壮阔的青海湖。

    只要把这里的底子摸清楚,朱由检就知道怎么对青海地区用兵了……

    “殿下、西宁和松潘,想要拿下乌思藏和朵甘,必须在这两地屯兵屯粮。”

    孙传庭只是看了一眼西宁城,当即就给出了它最高的评价,而朱由检也微微颔首,并回应道:

    “具体怎么做,还是得看看再说,眼下雪季还没有过去,必须得等到积雪融化,才能彻底了解。”

    说罢、朱由检看了看还在飘雪的天空,不由自言自语道:

    “这么看来、短时间内我怕是没有办法回京城了。”.

    北城二千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