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五百三十四章 欣欣向荣


    “那也能养活四五百万人了。”主薄很乐观的开口,阎应元也点头附和道:“确实,四五百万人不错了。”

    “眼下诸藩和朝廷各省都在争抢移民,想要迁移百万汉人,恐怕都需要十几年时间,我们倒也不用那么急。”

    “对了,金银矿开采如何?”阎应元想到了金银矿的事情,不由开口询问,主薄也连忙回应道:

    “产出稳定,三十万劳改工在当地开采,每年能产出四万两黄金,六十七万两白银和五十多万斤铜。”

    “这些银子足够支付士卒的军饷,维持每年五十万劳改工的购入,如果可以,还能向朝廷缴纳六万两矿税银。”

    主薄的话让阎应元频频点头,他想了想后还是摇头道:“府衙的存银不足,还是先继续存几年吧,过两年再向朝廷缴纳赋税。”

    “是……”主薄作揖应下,阎应元也不再开口,埋头处理起了奏疏。

    在他处理奏疏的同时,大洋彼岸北亚墨利加的齐国也在朝气蓬勃的运转着。

    到天启十五年腊月,四年的时间,四年的工业化,让齐国的国力在迅速前进。

    作为一个藩国,并且是最强大的藩国,靠着朱由检,齐国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

    印度厮当的诸藩需要接受小西洋监察使司的监督,利未亚的诸藩需要接受南昆仑监察使司的监督,但齐国却没有任何一股势力能监督它,除了朱由检自己。

    四年的工业化发展,让齐国的西京城变长了一座占地五万三千亩,拥有两条主干道,十二条大街、二十四条坊道、四十八条小巷的庞大城池。

    除了发达的交通,它还有占地三千亩的齐王宫,另外有将近三万处江南小院,十二处佛寺道观,一百五十二里水泥铺设道路。

    三万多江南小院是清一色使用青砖灰瓦建造的,仅仅这一座城池,就能容纳二十六万居民。

    除了排列整齐的坊市结构,西京城最出名的还有它那巨大、繁忙的“西京码头”。

    西京码头倚靠着齐水(萨克拉门托河)来完成各种贸易,齐水全长一千里,该河自发源地流向西南,穿过位于鲁山山脉(太平洋海岸山脉)和齐山山脉(内华达山脉)之间的京兆府谷地,最后流入大明海(太平洋)。

    在进入大明海前,它会经过京门县的京门海湾。

    在这个海湾,整个世界最大的船只在京门港停泊,一台台从大明运输而来的机械从齐水逆流而上,将机械运送西京城,然后在京兆府中央谷地开垦荒地。

    从天空俯瞰,一条正在修建的公路,试图从北方的安陵县南下至西京城,而西京城的中央谷地则是开发出了大片大片的耕地。

    西海岸独有的巨杉,被砍伐修理,而后通过铁路和火车向北运输。

    这种树木高达三十多丈,胸径数丈的高大树木由于质地太脆,无法用于建造宫殿,不然的话,金铉很有可能会修建出一座历代之最的宫室。

    不过,即便无法使用巨杉来建造宫殿,对于齐王宫的宫殿,金铉还是使用了当地一些高大的树木来营造。

    由于齐王府的地势被金铉使用夯土堆砌,因此宫殿的地基就高达十数丈,好似一座小山。

    齐王府的宫殿还未完工,但当金铉站在齐王宫内一处阁楼上的时候,整个西京城都被他俯瞰,尽收眼底。

    “按照劳改工的速度,齐王宫还需要七年才能完工。”

    齐国户部侍郎夏允彝正在向着金铉汇报,二人站在高台上,眼睛也止不住的去打量被自己所俯瞰的西京城。

    “可惜了,这么多民居,居然没有几个百姓……”

    夏允彝汇报结束,金铉忍不住叹了一口气,但夏允彝则是作揖安抚道:

    “长史不用叹气,听闻国朝已经使用上蒸汽船只,如果用上这种船只,只要一艘船,一年时间就能运送三四千百姓前来齐国。”

    “以万岁和殿下的性子,恐怕届时会发动数百艘船只运送百姓前来。”

    “这么一来,只是一年时间,便能移民百万渡海而来,恐怕这也是殿下为什么一直不移民的原因。”

    “眼下移民,不仅不能让齐国繁荣,反而会成为负担。”

    “国内耕地近百万亩,若是用来养劳改工和军队,足以养上三十余万。”

    “这么多劳改工,不管是开矿、修路、开垦耕地,都将是极佳的劳力。”

    “如果国内能承接瀛洲的百万劳改工,加上十几万拖拉机,恐怕十年之后可赛江南。”

    夏允彝自己就是江南人,他心里很清楚,如果齐国的发展真的能入他所说的一样,那别说赛江南了,简直可以说把江南按在地上摩擦。

    从气候来说,西京城的中央谷地全年就没有低于八度的时候,而江南,虽然夏允彝在江南的时候没有温度计,但也能感受到西京城的气候比江南要好上许多。

    西京城唯一的缺点就是夏季有些燥热,但对于整日在田地里刨食的农民来说,这样的气温还可以接受。

    因此,他的话也被金铉点头认可,但认可过后,金铉还是询问起了夏允彝:“齐国今年的岁入多少,明年能开垦出多少耕地?修进多少道路?”

    对于他的询问,夏允彝显得不急不躁,他缓缓作揖,紧接着回应:“今岁齐国岁入矿税银约四十二万两,产粮七十七万石。”

    “道路上,五个县一共修进七百里府道、县道,从北部安陵往西京城以南的铁路则是已经铺设六十二里,路基建设一百五十三里。”

    “在劳改工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安陵通往西京城的两千里铁路,最少需要二十年时间才能修通。”

    “如果明年年初,朝廷能运来不少于一万两千台拖拉机,那明年腊月,齐国耕地应该能突破一百六十万亩。”

    夏允彝汇报了齐国的大体情况,总的来说,齐国眼下已经能自给自足了。

    这片土地上的二十二万军民劳工在粮食上的需求并没有像在大明一样那么大,因为京兆府境内就有数量庞大的野牛群。

    数百万野牛群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而翻越了鲁山和齐山后,东边的大平原还生活着几千万头野牛。

    这些野牛的重量在一千斤到两千斤左右,一头牛能提供七百到一千五百斤肉不等。

    由于容易捕杀,金铉基本上只需要派出百来人,就能轻松带回数百头野牛,如果发狠一些,一天击毙数千头野牛也是可以的。

    只是,齐国对肉的需求根本就不大,二十二万人,每天四十四万斤肉的情况下,只需要击毙三百到六百头成年野牛就足够满足。

    肉类需求上去后,谷物需求就开始下降了,齐国军民每个人,往往一天下来连一斤米都无法消化,光吃肉就已经吃饱。

    因此,二十二万齐国军民只需要五十万石粮食就能够满足,眼下的齐国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在眼下的基础上,从瀛洲再迁移十几万劳改工。

    “发了军饷后,将剩下的银子送往京城齐王府,然后向殿下请求,再调三十万瀛洲劳改工来齐国,也算减轻瀛洲的负担了。”

    “是!”

    金铉开口,夏允彝应下,二人站在高台看了看齐国,金铉也抚了抚自己的短须。

    “按照机械的数量来看,恐怕天启二十年应该能突破三百万亩。”

    “按照当地的牛群来看,只要控制得当,来到齐国的百姓都能有肉吃,主粮应该能和现在的百姓一样,每日只吃一斤不到。”

    “三百万亩耕地,养一百五十万百姓绰绰有余。”

    “我得转告殿下,天启二十一年左右,朝廷就可以准备移民齐国了。”

    金铉心里很是高兴,不知道是为朱由检可以就藩而高兴,还是为大明免去了一场内斗而高兴。

    只是他的高兴在夏允彝看来有些过早了,夏允彝不免提醒道:

    “长史,话虽这么说,但眼下的齐国四周还是有些危机的,各地的土人均不服我们,若是将其剿灭,又得纳入为民,增添口粮。”

    “以都督府塘骑巡查四周的情况来看,恐怕天启二十年,齐国只能接受不到几十万百姓的迁入。”

    “真正可以开始的,应该是天启二十三年。”

    “届时,齐国应该有耕地六百万亩了,可以在教化百万土民的同时,外迁二百余万百姓。”

    夏允彝听到了土民的事情,这让金铉眉头一皱。筆趣庫

    北亚墨利加的土民数量不少,眼下齐国二十二万人里,有近十二万就是土民,剩下八万劳改工,军队只有两万多人。

    土民数量太多,对他治理齐国不利。

    想到这里,金铉思考了片刻,随后才对夏允彝交代道:

    “我会和殿下商讨,将一些抵抗教化的土民充为劳改工,劳改五年后分发土地让他们安居乐业。”

    “长史高见……”夏允彝其实想的是直接杀了完事,毕竟对于他这种大明士大夫而言,赶苗拓业不算什么。

    不过,金铉既然没有提,那他自然也不可能提出来。

    二人沉默片刻,紧接着金铉带着夏允彝走下高台。

    片刻之中,金铉亲笔所写的手书和齐国文册被送往了西京港口。

    过了半个时辰,一支船队也护送着手书和文册踏上了返回大明的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