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七十九章 退朝!

    原本乱糟糟的朝堂上顷刻之间安静下来,哪怕是反应最愚钝的臣子,这会儿也明白,皇帝这一问,与其说是问大家对于晁氏该不该交给纪太后带去后宫审问,还不如说,是在问,有多少人,站在天子这边?

    早在淳嘉尚未亲政时候就支持他的保皇派自不必说,眼下只有更加坚定的支持他的。

    为难的是中立派,乃至于纪氏阵营一些不甚坚定的人。

    毕竟,淳嘉正年富力强不说,亲政这经年以来,也展示了他的谨慎、沉稳以及机敏,再加上此番围绕前朝后宫的争斗,料敌机先,后发制人,无一不坐实了他的明君之姿——如果说去岁这份评价还是天子自己处心积虑给经营出来的,但如今,尤其是经过了今日这一场庙堂大戏,他已经可以被问心无愧的认为,具备振兴国朝的能力。

    特别是从孝宗一朝过来的臣子们,感触格外深刻。

    当年,孝宗皇帝承位的年纪,跟淳嘉如今也是差不多。相比之下,淳嘉是偏远分支的庶子,尽管受到嫡母不遗余力的栽培,可跟身为神宗与太皇太后正宫嫡出子的孝宗,所得到的教诲与耳濡目染,不啻是天壤之别。

    尤其孝宗可是有着公认英明的父皇,神宗皇帝的言传身教。

    还有着诸多老臣的倾力支持。

    最重要的是孝宗是以元配嫡长子的身份入主东宫,而后承位,真正正子嫡孙,名份大义无懈可击。

    就是这样,被纪氏压的喘不过气来,连个儿子都没留下就英年早逝了。

    是孝宗不够强吗?

    神宗膝下就俩儿子,于情于理于私也没想过立摄政王这个庶子,自然是倾举国之力来教养孝宗成为一个合格的国君。

    而孝宗皇帝公认的天资聪慧敏而好学……也许这份评价多少是看在他尊贵的身份上有着抬举。但从这位先帝留下的手稿与种种举措来看,他天资比常人终归要强上一筹的。

    论品行,孝宗既不贪恋美色,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勤勤恳恳,带头节俭,以轻徭役、减赋税,藏富于民;论心胸,他驾崩前心心念念要立皇太弟,全不顾自己身后无子,只为摄政王年长,不似稚子易于操控……也真的挑不出什么毛病。

    却落得那样的结局,只能说纪氏太强了。

    否则,孝宗为何最终也没能传位摄政王,而是远在扶阳郡的公襄霁,接了从天而落的馅饼?

    有着大义名分的孝宗,挟定北军之势还得到孝宗临终倾力栽培的摄政王,以及身为士林领袖的崔琬、执掌禁军的郑具……这些都是国朝耳熟能详的重臣,可在淳嘉亲政之前,他们皆在纪氏面前,如临大敌。

    然而淳嘉从撕下伪装亲政起,迄今对上纪氏,似乎没有真正的败过?

    如此比

    照孝宗,高下立判。

    甚至很难不叫人想起来,孝宗之父,神宗皇帝陛下。

    那位的登基,可不似孝宗那么轻而易举、理所当然,乃是踩着诸多兄弟子侄的尸骸上位的——他上位之后也没含糊,将曾经的对手合家都送下去陪先帝了。不然,神宗孝宗虽然子嗣稀少,神宗之父可是有着足足二十多个皇子、上百皇孙的。

    神宗起初在他父皇的诸子里并不突出,非嫡非长,生母位份不算高,也不得宠,连带他也湮灭在诸子里,不受重视。

    总结他的登基,无非是先韬光养晦,坐等几个或年长或母族强盛或得宠的兄弟斗到两败俱伤,隐藏幕后下阴手,本身则做出一副无心帝位、只想做个孝顺的闲散王爷的态度,深藏身与名。

    等到时机成熟,才一鸣惊人,迅速丰满羽翼。

    如此其父尽管还是偏爱其他皇子,不是很情愿将帝位交给他,可是大势之下,却不得不立其为东宫。

    从东宫到帝位,这中间神宗为了保住储君之位,也是手段频出……那些腥风血雨史书里没有特别详细的记载,只轻描淡写的几笔,便是数十年匆匆而过。

    但朝堂上此刻站着的诸臣里,不乏世代簪缨人家出身,祖上就有亲历者,又或者地位到了,自然而然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也就知道了。

    ……其实明君之姿也还罢了,毕竟明君也分很多种的。

    只是对于那些中立的、原本站在纪氏那边的臣子们来说,最可怕的莫过于,神宗那样的明君。

    古往今来搞清算的帝王,似他那么干脆的、那么斩草除根的也真没几个。

    淳嘉的路数实在太像他了……

    而且,还有越来越像的意思。

    一时间,很多人下意识的去看翼国公。

    这位国公是肯定站在皇帝那边的,他出头反对了,大家跟着反对,又或者保皇派那群人再跟纪氏撕起来,让他们不需要表态就蒙混过关,嗯,至少也是争取一个缓冲,好回到家里找齐了盟友幕僚,仔细商议,好生斟酌,做出决定,可不比在这会儿被逼着站队好?

    然而……